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三個關鍵

張軍擴

2018年06月15日09:34    來源:《求是》

原標題: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三個關鍵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一重要論述,高度概括了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牢牢把握的三個關鍵,需要我們深刻領會和貫徹落實。

一、牢牢把握發展這個第一要務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進入新時代,發展的重要性沒有變,發展是第一要務沒有變,改變了的是發展的內涵和重點。新時代發展的核心要義就是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我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用上百年時間走過的路,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我國經濟發展的人均水平與發達國家仍然存在巨大差距,特別是“大而不強”特征明顯,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創新能力不強,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我國發展形勢仍舊復雜,發展任務仍舊艱巨。我們必須加倍努力,再接再厲,努力提高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以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積累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

高質量發展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精准脫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目前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國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仍然艱巨,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求還沒有完全得到滿足。在新時代,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關鍵是要依靠高質量發展,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我國具有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光明前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這為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國當前發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既體現了發展的差距,也說明我國經濟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比如,我國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迫切需要投資改善的事項依然很多,我國消費需求增長的潛力也很大。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這些重大戰略舉措為中國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我國具有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光明前景。

二、牢牢把握人才這個第一資源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推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資金、技術、信息等資源,但這些資源要更好發揮作用,要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生產力,都需要人才這個因素對其進行整合、組織和運用。人才資源是撬動其他資源的首要資源,是最重要的起著決定性作用的資源。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當前尤其需要三類人才。

高質量發展需要大量創業人才。從經濟形態來看,高質量發展表現為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率等優化提升的過程。而從市場主體觀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則主要表現為那些具有創業精神和經營管理才能的人才,根據現實的資源要素條件和市場需求潛力,對資源進行整合、組織和運用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組建新企業、形成新產業的過程。創業人才的資源整合和組織行為並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現實,它不僅能夠在現有的資源、政策和體制環境下進行創業,而且還會通過其創業行為影響和引導各類要素的升級和改進,從而對整個經濟的轉型升級和質量提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高質量發展需要大量創新人才。高質量發展需要創新驅動,而創新驅動實際上就是人才的驅動。新理念、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等,都不會憑空出現,都要靠創新人才。推進經濟轉型升級,關鍵也要靠創新人才的支撐。20世紀下半葉以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特別是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為主導的高新技術日新月異,而創新人才作為高新技術的發明者、創造者、傳播者和使用者,已經成為當代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當今世界,國家間的競爭最根本的是科技實力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競爭的焦點,是作為人才資源核心的高層次科技人才的數量和質量。

高質量發展需要高素質的技工隊伍。隨著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化,高素質技工隊伍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細節決定品質,工藝的精度直接影響最終產品的質量和檔次。產業升級並不是簡單地以機器替代人,還需要更高水平的技術工人。經過改革開放以來40年的發展,我國形成了一支規模日益擴大、結構日益優化、素質逐步提高的高技能人才隊伍,但與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與實現制造強國的目標相比,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這不僅表現在技術水平上,也表現在工匠精神的傳承上。高技能人才不足和結構不合理,已對我國制造業品質的提升形成了制約。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培養高素質技工隊伍,讓制造業領域涌現越來越多的大國工匠。

三、牢牢把握創新這個第一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推動高質量發展意味著必須不斷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增強發展新動力新活力。既要不斷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也要不斷推出能夠更好滿足人民需求的新產品新服務﹔既要不斷降低產品和服務的成本,也要盡可能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這些要求,離不開創新。

創新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必然選擇。歷史經驗証明,一個國家的強弱,並不完全取決於其經濟總量的大小,甚至也不完全取決於其人均水平的高低,還要看其技術水平和經濟結構。比如,1840年鴉片戰爭前后,我國的經濟總量就是世界第一,但並不能阻止列強的侵略。中日甲午戰爭時,我國的經濟總量是日本的幾倍,也避免不了我們戰敗的命運。因為那時我們的經濟總量雖大,但技術水平低,生產和出口的大都是絲綢、瓷器、茶葉之類的產品,而發達國家經濟總量雖然沒有我們大,但其產業技術水平高,能夠生產堅船利炮。因此,建設現代化強國,必須解決“大而不強”的問題,這需要依靠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科技創新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進程。

創新是增強經濟發展動力的必由之路。我國經濟過去40年的高速增長,總體上屬於典型的后發國家追趕型增長,高速增長的基礎主要是后發優勢。但經過40年的發展,我國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環境容量等各類要素成本大幅攀升,國內市場、國際市場傳統的需求增長空間已大大縮小。特別是,由於發展水平提高了,我們許多技術領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小,通過技術引進促進發展的空間變小,難度增大。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轉變發展方式,通過創新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和檔次,通過創新增加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價值,通過提高經濟的質量和效益來促進增長,也就是從過去依靠簡單擴大規模和增加要素投入的增長,轉向依靠創新驅動的增長。

創新是培育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本途徑。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成功的關鍵,是要有自己的競爭優勢,特別是核心競爭優勢。過去,我們的企業主要依靠低成本、低價格獲得競爭優勢,但現在這個路子已經很難再走下去。且不說我國各種要素成本都在不斷上升,即使我們能夠通過各種努力把成本和價格適當降低,如果產品和服務的技術水平和質量檔次沒有顯著提高,消費者也不會買賬。從近年我國發展的實踐經驗來看,凡是有自己技術、品牌和獨特競爭優勢的企業,其經營狀況和效益情況都比較平穩,而那些沒有技術、品牌,靠拼成本、拼資源、拼環境、賣苦力的企業,路子則越走越窄。因此,對於企業而言,創新發展也是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和效益、獲得競爭新優勢的根本途徑。

四、“三個第一”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強起來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習近平總書記這句話言簡意賅、內容豐富,深刻闡明了“三個第一”的邏輯關系,明確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和需要把握的工作重點。“發展是第一要務”體現了“強起來”的根本要求,表明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並不是說發展不重要了,更不是要改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方針,而是要實現更高質量、更好效益、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續的發展。“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明確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工作重點。推進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營造有利於創新發展和凝聚人才的環境。

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增強創新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改革創新機制,關鍵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進一步加強國家在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投入,組織攻關,實現突破。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進一步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大對各類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處罰力度,提高違規成本。在政府採購、補貼獎勵、金融支持政策等方面,為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動創造公平、公正、規范、透明的競爭環境。同時,要努力形成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採取措施解除創新失敗者的后顧之憂。

優化政策環境,激發人才活力。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做好團結、引領、服務工作,真誠關心人才、愛護人才、成就人才﹔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盡展其長。除了從戶籍管理、福利待遇、創業補貼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之外,關鍵是要努力形成有利於人才創新創業的體制和政策環境,用事業吸引人、留住人、激勵人。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了《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從人才管理體制以及人才培養、評價、激勵、引進、保障等多個方面,提出了全面系統的改革舉措和支持政策。下一步的關鍵,就是要緊密結合地方、行業實際,將其落到實處,尤其是要針對人才流動、人才激勵和創新創業環境中長期存在的一些難點問題,精准發力,重點突破,務求取得實效。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求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