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評論員觀察:因地制宜做實精准文章

——浙江實施“千萬工程”的啟示(下)

張  凡

2018年04月26日08: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地理、民俗、發展水平等差異,決定了農村環境整治既要盡力而為,又要因地而異

“小橋連曲徑,台門通人家”,這是粉牆黛瓦的紹興新未﹔“川原五十裡,修竹半其間”,這是竹海空蒙的安吉高家堂﹔“舍南舍北皆種桃,東風一吹數尺高”,這是桃花爛漫的桐廬陽山畈……浙江大地上,一個個美麗鄉村各具特色,令人流連忘返。發端於2003年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正推動浙江鄉村量體裁衣、精耕細作,不斷實現從美麗生態、美麗經濟到美麗生活的躍升。

繪就浙江美麗鄉村的妙筆,如何進一步為全國鄉村建設添彩助力?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就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農村環境整治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這8個字,可謂實施“千萬工程”的重要方法論。尤其是對於地域廣袤、情況多樣的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來說,十分具有指導意義。

人人都渴望干淨整潔有序的生產生活環境。但地理、民俗、發展水平等差異,決定了農村環境整治,既要盡力而為又要因地而異。比如在廁所無害化改造上,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基礎、條件不同,難以統一步伐﹔制定分層次的行動目標,反而有助於整體推進。事實上,合理確定整治標准,綜合考慮建設時序,集中力量解決急需問題,才能收獲治理實效。某省曾公開美麗鄉村建設中的負面案例,其中有的村庄忽視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裸房整治等重點工作,而去建大公園、大廣場、大牌坊、大型旅游觀光項目。類似行為,不僅背負了沉重財務負擔,也背離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初衷,值得警惕。

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絕不是要把農村變得千篇一律,而是要立足自然稟賦、民俗特點,充分發掘村庄原有的個性與特色,更好保護山水田園,為文化傳承創造有利條件。實踐中,有的地方搞一刀切,非得把農村和城市建得一個樣,把村與村建得一個樣,讓村庄失去了靈魂。結果,弄得一些鄉村仿古、仿洋盛行,場所景觀雜亂無章、人工痕跡過重,缺少社會人文支撐……千村一面、形式主義等弊病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保護鄉村風貌,建設美麗鄉村,亟待我們汲取浙江“千萬工程”的經驗與智慧,從“一村一品”“一村一魂”“一村一韻”中得到啟示。

雲南大理洱海邊的古生村,街巷道路整潔,溪水環流,綠樹成蔭,洋溢著濃濃的民族氣息。2015年初,習近平總書記曾來到這裡了解村民增收和古村落保護情況。他強調:“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這為美麗鄉村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說到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根本目的在於為鄉親們謀幸福。牢牢把握這根准繩,時時處處對焦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才不會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跑偏走樣。

15年,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浙江“千萬工程”繪就了鄉村建設發展的美麗畫卷。筑牢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創造性推廣和吸收浙江經驗,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我們就一定能把廣闊農村建設為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活力,為美麗中國增添更多亮色。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26日 05 版)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