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強國之基

——《動力變革》書評

魏禮群

2018年04月19日08:29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強國之基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最近,看到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教授主編的“2018中國改革研究報告”《動力變革》時,很有興趣一睹為快。

通覽全書,《動力變革》主張推動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把握國內外環境的變化趨勢與歷史性機遇,更要大力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這就必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並以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並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總的看,我認為這本書有新視角、新思路、新觀點、新對策。

為什麼要轉向高質量發展?為什麼要推動動力變革?本書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問題導向。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已成為新時代經濟發展的突出特點和基本追求。

其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是對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這表明,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礎上,我國發展站到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這個新的發展階段,既同改革開放近40年來的歷史進展一脈相承,又有很大的不同,包括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從指導思想、理念思路、方針政策、體制機制、根本保証到社會主要矛盾、社會環境、外部條件等各方面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呈現與時俱進的新時代特征。

其二,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發生歷史性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判斷,符合我國發展的客觀趨勢。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們黨的使命所在,也是新時代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目標。應當圍繞解決人民群眾生活面臨的問題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發現新問題,研究新問題,包括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也包括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積極推動改革發展各方面問題的解決。

其三,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進入新時代,面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發展要解決的問題發生重大變化,在繼續保持經濟一定發展速度的同時,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更加注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以“三大變革”助推高質量發展,是本書的主線和核心內容。轉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把握內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並以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並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

其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三大變革”。遲福林教授系統論述了三大變革的關系,在他看來,質量變革是主體,效率變革是重點,動力變革是關鍵。推動“三大變革”,是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

其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推動“三大變革”的核心目標。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趨勢。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就是要把過去過度依賴自然資源的發展方式,轉向更多依靠創新、依靠人力資源的發展方式,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

其三,關鍵是加快推動動力變革。動力變革既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也是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的前提條件。實現質量變革,需要推動過度依賴資源環境的發展方式轉向更多依靠人力資源與科技進步的發展方式,使創新成為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的強大動能﹔實現效率變革,需要依靠體制變革與開放創新,著力發展高水平的實體經濟,全面提升要素供給效率。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三大變革”,重在以動力變革來推動效率變革,進而促進質量變革,由此形成質量效益明顯提高、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發展新局面。

當前,制約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因素,有周期性、總量性的,但主要是結構性的。結構性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不斷提升產品與服務的供給水平,持續釋放巨大內需增長潛力。

第一,支持實體經濟創新發展。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質量不高”主要反映在實體經濟上,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問題也主要反映在實體經濟上。為此,抓住未來幾年的歷史關鍵期,在繼續堅持“三去一降一補”的同時,要把振興實體經濟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任務,實現振興實體經濟的重大突破。

第二,加快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化法治化進程。嚴格保護知識產權既有利於加快經濟轉型升級,也有利於形成全社會保護創新的大環境。適應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化的大趨勢,實施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全面提升知識產權對外合作水平,推進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化法治化,為企業創新創業提供法治保障。

第三,以打破壟斷為重點優化營商環境。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壟斷,防止市場壟斷,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放寬服務業准入限制,完善市場監管體制。以更大的決心和魄力推進市場准入制度創新,實現營商環境國際化、法治化,已經成為當前市場化改革攻堅的重大任務。

第四,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一方面,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尤其是防控金融風險的攻堅戰,特別要加大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切實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為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突破創造條件。另一方面,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是各種利益的交會點,牽一發而動全身。財政改革的目的就是應對各種不確定性,防范和化解公共風險,為總體改革承擔成本,並鞏固改革的成果。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

(責編:任一林、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