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迎檢社區”頻裝修也是一種作風病

汪東旭

2018年04月16日15:4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龍船巷社區(化名)是西部某市主城區的一個“迎檢社區”。當地干部解釋說,這是專門用來迎接領導考察或檢查的“明星社區”。因為領導來得多,所以各個部門的重點工作、創新工作很多都拿到這裡來落實。“4年3次裝修,每次10多萬元,裝完了又空置,幾乎沒發揮什麼作用,真讓人心疼!”(4月14日《半月談》)

經常用於迎檢的點位,大多是地區或部門的創新點位。然而,從《半月談》的這篇報道來看,這些所謂的迎檢點位,卻徒具其形,並無扎實的工作、走心的內容做支撐。點位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建好之后,卻未能給群眾帶來實質性的好處。反倒是,在來回折騰的點位打造中,耗費了為數不少的資金資源,也遭致了干部群眾的質疑和反對。

工作中力求創新,這本沒有錯。通過探索新思路、邁出新步伐、解決新問題,可以完善工作方式,促使政策更加精准和扎實,為人民群眾供給更多幸福感與獲得感。但是,如果處處都求創新,這個部門打造創新點位,那個部門也不甘示弱,哪怕沒有創新之處,也要生搬硬套想一點創新,這就是盲目的政績沖動在作祟了。

一個地區、部門如果陷入盲目的政績沖動,就可能滋生形象工作。外在形式倒光鮮體面了,揭開內容,卻發現工作還是那些工作,隻不過是新瓶裝舊酒罷了。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群眾並沒有獲得什麼好處,反倒是,在來來往往的考察、交流中,務虛不務實的工作作風被傳播出去了。一旦打造這些創新工程的官員再繼續上升,就滋生了消極示范,引發了盲目效仿,危害不可謂不深遠。

工作中不是處處都可以開拓創新的。很多工作,做好最基礎的就不容易了。處處要打造些亮點、創造個樣板,將有限的人力物力付諸於外在形式的求新求異上,是本末倒置、主次不分,更是唯上不唯下的政績觀在驅動。

創新的前提應該是扎實的基礎。人民群眾想看的,不是那些華而不實的工作創新。許多工作,按照既定的工作方案持續推進,不斷做實、做深、做細,就需要耗費大量的心血。做好這些基礎工作,也才能真正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點贊,推動改革發展的實質進步。

少些處處求創新的沖動,多些扎實打基礎的努力,這是作風建設的應有之義。

(責編:孫爽、謝磊)
相關專題
· 清風時評
· 網評精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