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促進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的良性互動

付小紅

2018年03月28日08:17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促進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的良性互動

核心閱讀

“用學術講政治”,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要建立起一種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的良性互動機制,讓政治話語不是純意識形態式的簡單解釋與灌輸,而是更好地以“擺事實”“講道理”的姿態呈現在人們面前,以更為徹底的理論說服人、打動人和武裝人,為特定政治話語的承載與踐行鍛造出可靠的主體力量。

當前,無論是闡述“彰於外”的“中國道路”“中國問題”,抑或是凝練“修於內”的“中國理論”“中國話語”,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之間的間隙和斷裂均不容小覷。促進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的良性互動,必須防范兩種典型的傾向,一方面要避免政治話語和學術話語陷入“自我循環”,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墮入錯誤學術話語編織的“理論陷阱”。

避免政治話語和學術話語陷入“自我循環”

“用學術講政治”,與之相對的便是用學術講學術、用文件講政治。如果出現了用學術講學術或用文件講政治,也就意味著政治話語和學術話語各自陷入了“自說自話”的封閉循環之中,彼此“老死不相往來”。這在一些領域的教學中更為突出。

用學術講學術,本質上體現了一種政治冷淡主義和價值中立的傾向,在有些人看來,確實存在與特定階級意識形態毫不相關的、純之又純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不僅與政治無關,更應遠離政治。法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蒂安·巴裡巴爾就曾指出,從歷史和現實出發,馬克思主義一旦成為一種官方馬克思主義,它便不再具有創造性,如果想使其恢復活力,就必須嚴格區分“官方馬克思主義”與“學術馬克思主義”,讓馬克思主義不再成為政治的裝飾品。很明顯,這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種誤讀,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從來不會沉溺於做書齋式的學問,也從來不會相信世界上存在純而又純的哲學社會科學,而是向來都將政治話語視為學術話語的最高表達方式和實現形式。

相對用學術講學術而言,用文件講政治現象突出表現為簡單地將上級講話作為下級發言的“詞典”,對政治話語進行語錄式、碎片化的裁剪和復制,在諸多政治詞條的無限次“循環論証”中淺嘗輒止、不求甚解。例如,在論及社會主要矛盾轉換議題時,對於“不平衡不充分”和“美好生活向往”的理解,有些僅止步於報告中的原話、駐足於現實生活中最為表層化的社會景象,而沒有或較少利用相關理論知識進行縱深式的解讀和剖析。再如,對於“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的認知,有些多限於傳統文件中強調的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方面的領導,而較少涉及如何實現黨的領導從一般性向特殊性的“創造性轉化”,沒有認識到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必然不同於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其領導方式在軍隊、教育、國企、農村等不同部門也不盡相同。基於這樣的認識和理解,黨的領導便容易淪為一種抽象的存在。這種用文件講政治的教學方式,不利於幫助黨政領導干部洞透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深刻內涵,容易使其對有些問題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甚至滋生出各種曲解和質疑,從而對實際工作產生誤導。

避免墮入錯誤學術話語編織的“理論陷阱”

“用學術講政治”,可被視為是對“用學術講學術”和“用文件講政治”的克服。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用學術講政治”,也有正誤之別。正確的學術話語可以增進對政治話語的理解和認同,相反,錯誤的學術話語則會對政治話語的認知產生嚴重干擾和誤導。

在教學實踐中,一方面要走出政治話語“自說自話”的怪圈,要用“學術講政治”,但同時又要避免墮入錯誤學術話語編織的“理論陷阱”之中。在兩種話語的轉換過程中,要避免“錯把馮京當馬涼”,或是“反認他鄉是故鄉”,避免政治話語和學術話語的錯配,防止正確的政治話語被錯誤的學術話語默讀、誤讀、歪讀。事實上,西方各種錯誤思潮對我國的滲透,往往採取的就是“用學術講政治”的伎倆,將具有西方特定價值判斷的政治話語偽裝成看似純粹公允的學術話語,一旦被這種學術話語所迷惑,就等同於接受了它“一攬子”的政治價值推銷。

在學界,這種用錯誤理論解讀政治的例子並不少見。例如,有人試圖用西方的憲政思想來解讀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人故意把體現新自由主義的西方供給學派理論當作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想來源﹔有人狹隘地將西方公共產品理論作為我國國有企業存在發展的立論依據﹔還有人甚至將民眾對於公平正義的期待等同於民粹主義而大加鞭撻,等等。這種所謂的用學術解讀政治,表面上看,政治話語貌似是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和應用,但實質上,原有的理論自信和制度優勢恰恰是在這種錯誤學術話語的曲解和誤導下逐漸喪失殆盡。

從本質上來說,無論是用文件講政治,還是用錯誤的學術話語講政治,這些現象折射出的都是教師的“本領恐慌”問題。正是因為理論知識的匱乏,才導致用文件解讀文件,才導致個別人盲目將西方的主流思想和理論奉為圭臬,用有限的西方學術話語來宰割和裁剪中國無限豐富的歷史和現實,混淆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理論界限,亦步亦趨、東施效顰,而這一切均源於理論文化的不自信和辯証法的匱乏症。

促進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的良性互動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本身就需要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的辯証統一。

一方面,政治話語是話語體系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正如《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到的“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它刻畫和彰顯著統治階級的意志和主張,任何學術話語的存在都不能屏蔽特定時代下政治話語的“大背景”。在我國,這種政治話語則是對中國共產黨人“初心”的集中表述。

另一方面,學術話語是話語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承載者。正如馬克思所說:“理論隻要能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隻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質。”離開學術話語的有力支撐,尤其是一旦偏離、背離科學的學術話語,政治話語的“意識形態虛假性”便會暴露無遺。理論一旦不能掌握作為實踐主體的群眾,精神便無法轉化為物質的力量。

教學中,在實現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之間良性互動的同時,更應側重學術話語如何更好地為政治話語服務這一議題,毋庸置疑,這是由黨校的性質定位決定的。黨校姓黨的根本原則,決定著“用學術講政治”本質上就是如何用學術話語講好政治話語,如何通過學術話語的闡釋和傳遞,更好地致力於政治話語的達成和實現。這不僅需要黨校教師“講政治”“懂學術”,而且更加要求我們要掌握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之間的有效轉化。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體系,作為一種旗幟鮮明的政治話語,其本身又是一套嚴密深邃的學術話語﹔自身所崇尚的“批判的和革命的”辯証法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洞透性交相輝映。不僅讓信仰者具有話語的雙重氣質,而且對錯誤學術話語編織的各種“理論陷阱”天生免疫。在一定意義上,掌握了馬克思主義這門“看家本領”,就是抓住了政治話語與學術話語之間良性互動的“總開關”。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