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當今世界范圍民主政治效能比較研究揭示——

中國民主的四條成功經驗尤其重要

房寧

2018年03月12日11:04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中國民主的四條成功經驗尤其重要

 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時代后,民主政治是政治發展的普遍趨勢。在普遍趨勢之下,各個國家走向民主政治的道路則是多種多樣的,需要根據自身的發展階段、具體國情,選擇和建構適合自身發展要求的民主政治制度。

經過長期反復的實踐探索,中國已經形成了適應發展階段、符合發展要求的比較系統的民主政治體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基層民主制度是其基本制度框架。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民主建設取得了成功經驗,其中有四條尤為重要。

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把保障人民權利與集中國家權力統一起來

保障權利的價值在於以制度形式建立普遍的社會行為規范,並進一步形成經濟活動預期,激勵民眾從事生產和創造性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是世界各國工業化、現代化的普遍經驗。但中國發展與崛起還有另一方面的也許是更為關鍵的因素,這就是中國民主政治制度與體制具有集中資源的功能,包括調控市場經濟行為、制定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協調區域發展、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等。以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為基本內容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保護權利和集中力量的雙重功能。

工業化過程中會產生兩種社會激勵機制:一種是分配性參與,通過選舉、政黨、政治,去改變分配規則、重新洗牌獲取社會利益﹔另一種是生產性激勵,促進人們通過生產經營活動,實現社會及個人的發展。資本主義政治體制採取保障權利和開放國家權力(競選)的雙向民主,其主要缺陷是各個政黨、利益集團相互排斥攻訐,易於產生擴大社會分歧的傾向。在富裕穩定的西方國家,這些弊端還能控制在一定范圍和程度,而對於那些處於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社會矛盾多發期的發展中國家,西方政治制度的缺陷表現得尤為突出。成功的亞洲發展中國家,無一例外地採取開放社會權利、集中國家權力的發展策略,這種對沖機制產生生產性激勵,而有利於避免分配性激勵,有利於在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實現經濟社會發展。

在工業化階段,選擇協商民主為民主政治建設的主要方向和重點

將民主政治在形式上分為“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中國式的分類方法。西方一些學者針對競爭性選舉的缺陷和問題,提出以審議式民主或民主協商來補充和調適西方政治制度的理論。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的重大意義之一是深刻揭示了選舉與民主的內在矛盾,促使民主理論與實踐的與時俱進。而在中國,協商民主吸收了歷史傳統文化底蘊,已有長期廣泛的實踐,形成了覆蓋社會多個層面的運行於政黨、國家、社會、公民之間的廣泛普遍的治理體系。

現階段發展協商民主的主要價值在於:其一,有利於減少社會矛盾,擴大社會共識。競爭性民主由於強化分歧和“贏家通吃”效應,容易造成利益排斥。協商的本質是尋求利益交集和最大“公約數”,照顧各方利益,促進妥協和共同利益形成。其二,有利於提高民主質量。協商民主與選舉民主、多數決定的民主機制不是對立的,協商民主可以讓各種意見充分發表,在交流討論中取長補短,避免片面性,盡可能趨於一致,也有助於把“服從多數”和“尊重少數”統一起來。其三,有利於提高決策效率,降低政治成本。競爭性民主的前提是公開競爭與辯論,缺點是分歧與矛盾公開化,使具體問題抽象化、原則化,形成價值對立和道德評判,提高了達成妥協與共識的交易成本。而協商民主是求同存異,一般情況下回避尖銳矛盾,不公開分歧,有利於達成妥協和共識,降低妥協的交易成本。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步,循序漸進地不斷擴大和發展人民權利

西方的權利觀,或認為權利是先驗、與生俱來的,即所謂“天賦人權”﹔或認為權利是法律賦予的,法定權利神聖不可侵犯。但西方自身政治發展的經驗証明,權利的實現是長期的社會進程,憲法和法律的確立僅僅是權利的起點而非終點,憲法和法律本身就是一部權利實現的歷史。許多發展中國家遭遇了“民主失敗”,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民權利的擴大超過了政治制度和體制的承載能力,形成了權利超速現象。

在中國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實踐中,從未把權利神聖化、絕對化,從未以先驗的、教條主義的態度對待人民權利問題。權利是伴隨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而不斷擴大和增長的,而非與生俱來或單純靠政治斗爭爭取來的。人民權利需要憲法和法律的確認和保護,但法定權利從文本到實現是一個實踐過程。權利是歷史的、社會的、現實的,具備條件的情況下才有可能享有相應的權利。要正確把握權利的兩面性,堅持科學的權利發展觀。

中國發展人民權利的根本之道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通過不斷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來為人民權利的發展創條件,逐步地發展和擴大人民的權利。這是中國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權利意識不斷上升的復雜社會環境中依然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經驗之一。權利保障的進步首先體現在司法保障方面,其次是逐步完善利益協商、利益保障、訴求表達、矛盾處理等利益協調機制。

在民主政治建設和體制改革中,採取問題推動和試點推進的策略

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是浩繁的社會工程。從比較理想的狀態設想,應預先准備和計劃,然后付諸實行。但“頂層設計”需要在同一領域足夠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科學理論,而在社會領域,尤其政治領域,實踐對象的重復性低,又不能像自然科學和工程學那樣人為制造相似環境進行實驗,所需要的條件往往難以滿足。

推進民主政治建設有以下基本策略:一是“問題推動”。從現實中的問題出發,從解決實際問題中選擇突破口,實為明智之舉。解決了現實問題,証明做法的正確和取得了初步成功。積小勝為大勝,可以減少因主觀認識的局限和判斷失誤帶來的風險。二是“經過試點”。試點是用實踐檢驗政策和理論,可以給人們糾正錯誤的機會,具有分散風險的意味。政治體制改革最忌“一攬子”方案,一旦失誤,滿盤皆輸。經過試點就不會有大錯,即使這項改革失敗,也恰恰意味著避免了更大的錯誤。三是“統籌兼顧”。政治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政治改革局部的成功未必具有多大的價值,有些改革在某一方面帶來效益,卻在其他領域引發新問題。因此,政治體制改革重在評估其整體效應。

發展民主政治要深刻認識民主政治在本國的發展規律,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堅持正確原則。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權鼎立”和兩院制、不搞聯邦制、不搞私有化,進一步厘清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具體區別,保証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正確方向。沿著民主的中國道路繼續前進,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必將最終完成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任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

(責編:孫爽、謝磊)
相關專題
· 房寧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