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為實現新型國際合作開辟新道路

滕文生

2018年03月08日08: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並強調,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等等。這些思想理念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是中國共產黨為人類進步事業作出的重大貢獻。

一帶一路建設已在國際社會形成廣泛共識

“一帶一路”倡議是習近平同志在2013年9月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同年10月訪問印度尼西亞時提出的。這一倡議提出后,得到“一帶一路”沿線的亞洲、非洲、歐洲國家和地區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廣泛響應與支持,目前已順利進入全面實施階段。一大批國際合作建設項目陸續啟動,基礎設施聯通網絡初步成形,沿線產業合作勢頭良好,各國政策協調不斷加強,各領域的國際交流深入推進。

“一帶一路”這一新型國際合作倡議一經提出,就得到世界上許多政要、學者和各方有識之士的贊賞與高度評價。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為促進國際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提供了新思路,並發揮了核心引領作用。“一帶一路”倡議具有遠見卓識,它不僅有利於國家之間實現聯通,而且使各國人民之間民心相通,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面對並著力解決全球性挑戰,為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俄羅斯總統普京去年5月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表示:中國倡議非常及時而有益。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全球化舊模式的危機給國家間關系和國際安全帶來了負面影響。總的來說,舊模式的邏輯已無法解決當代問題,需要新鮮的思想。“一帶一路”倡議是全球化和國際合作新模式的有益探索。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說:“一帶一路”倡議是對本世紀全球面臨的政治、經濟和人道主義危機所提出的及時的解決方案,它的成功落實將為世界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法國前總理拉法蘭指出:中國通過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等方式推動多邊合作,為國際社會樹立了榜樣,中國的長遠目標和對時代需求的把握對於世界發展大有裨益。在一個將以創新為標志的世界中,我認為中國有一張了不起的王牌,就是源遠流長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計劃,是一個需要創新、需要建設、需要分享的偉大計劃。中國在世界發出的聲音是平衡之聲、多邊合作之聲,也自然而然是進步之聲。

再來看學界。英國劍橋大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彼得·諾蘭認為:中國找到了自己的發展道路,同時也是在為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找到一條道路。“一帶一路”建設對西方來說不是威脅,而是真正的合作機會,這就是中國說的“雙贏”。美國未來學家奈斯比特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成為全球發展的一個方向,其最大的不同尋常之處是讓各國和各國人民都獲益,而不是隻惠及少部分人群。非洲國家已經在中國支持下發展基礎設施並從中獲益,這比照搬西方的民主體制更行之有效。南非學者庫布斯·范施塔克說:“一帶一路”倡議是一種新的經濟全球化表述,其內涵遠遠大於一個發展倡議。這一建設計劃將給非洲東部地區帶來所急需的發展,也將給整個非洲大陸帶來一個不一樣的未來,相比非洲與西方的關系,這至少是一種不同的未來。阿聯酋學者賈米勒·瑪塔爾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像是來自東方的使命,它不摻雜殖民主義以及政治干預。這一來自東方的使命是服務和關照世界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因而,一個新的時代,與以往完全不同的合作模式或將開啟。

這些政要、學者對“一帶一路”建設的基本宗旨、發展前景和深遠影響作出了比較全面的評價。他們的論述充分表明,“一帶一路”建設已經在國際社會形成一些重要共識:一是“一帶一路”建設不是憑空產生的,它繼承絲綢之路歷史交往的優良傳統,適應當今世界形勢發展的需要,是在總結絲綢之路互學互鑒的歷史經驗和當今國際交往的現實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為實現新型國際合作開辟出的一條新的前進道路。二是“一帶一路”建設既順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又注意克服以往經濟全球化中存在的弊端,為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模式和治理原則。三是“一帶一路”建設絕不僅僅是倡議國、也不僅僅是沿線國家和地區可以從中受益,而是世界上所有國家——無論是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無論是南方國家還是北方國家、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可以從中受益,促進世界各國和平相處、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共同發展。四是“一帶一路”建設所取得的發展成果,不會只是讓社會上少數人群享有,而是力求惠及各國各地區的廣大人民,有利於逐步縮小社會成員的貧富差距。這也就是要在世界范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前所未有的探索和實驗,提供一種全新的方案。五是“一帶一路”建設順應當今世界發展潮流,體現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和願望,因而具有不可限量的光明前途。六是“一帶一路”建設所體現的智慧和價值,不僅屬於中國、屬於東方,也屬於西方、屬於全世界和全人類,因而國際社會各方都應珍惜它、維護它,都應力所能及地積極參與並提供支持,努力作出各自的貢獻。

一帶一路建設體現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

貫穿“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個核心理念、本質要求和基本原則,就是共商共建共享。這就明確回答和解決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建設怎麼建、誰來建、為誰建的重要問題,並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了應當遵循的治理觀。

所謂共商,就是對於合作建設的基礎設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項目,不是合作建設的某一方說了算,而是要充分聽取合作建設各方意見、尊重各方願望、關切各方利益,各方相互多商量,集思而廣益、多謀而共斷、共商而后定。而且在共商中,要特別注意務必使各種合作項目符合所在國家和地區的實際情況與需要。隻有這樣,才能把合作項目制定和實施得穩妥可靠,才能真正有利於做到互聯互通、互利互惠。

所謂共建,就是合作建設的各方對於共同建設和發展的項目,要本著“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策獻策、有技獻技的共建精神,切實做到同心協力、同舟共濟。而且在共建中各方都要明確,不僅要共享發展機遇,還要共同應對挑戰和共同克服困難、化解矛盾、承擔風險。隻有這樣,共建必成。

所謂共享,就是合作建設項目所形成的一切利益、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要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由合作各方共同分享,使之各得其所、互利互惠。合作各方是平等的伙伴,而絕不能以強凌弱、以大欺小,以致造成利益和成果分享的不合理不公平。如果那樣,就違背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宗旨和原則,其合作也不可能成功。

總之,“一帶一路”建設不是一國一方的“獨奏曲”,而是各國各方共同參與的“交響樂”﹔不是一國一方利益獨享之帶之路,而是各國各方利益共享之帶之路。一句話,“一帶一路”建設的精髓和要義就在一個“共”字上,通過共商共建共享,最終達到共贏的目的。這也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同以往國際社會交往中存在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合作體制機制的最大不同之處。

可以相信,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隻要堅持著眼於各國人民追求和平與發展的共同願望和要求,堅持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精神為指導,堅持以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為合作目標,遵循國家不分大小強弱一律平等互利以及共商發展大計、共建發展平台、共享發展成果的原則,就能從根本上與國際社會交往中長期存在的“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贏者通吃”的零和博弈規則區別開來,就必將有利於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必將有利於開創世界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新生面。我國所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為促進當今世界發展、為改善國際交往和全球經濟治理提供了一個新方案新模式,其“新”也就新在共商共建共享上。

對東方智慧和人類社會歷史智慧的創造性繼承、運用和發展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呼吁: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其核心內涵就是要和平不要戰爭、要發展不要貧窮、要合作不要對抗、要共贏不要單贏。這一構想也是在順應歷史潮流、回應時代要求、體現世界人民共同願望、凝聚各國有識之士共識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為改善全球治理、建設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指明了方向。

人類隻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隨著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持續推進,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聯系空前緊密,不同文明的對話與交流日益頻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與此同時,世界面臨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加,世界經濟復蘇進程緩慢,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各種摩擦、沖突和局部戰爭時有發生,恐怖主義、網絡安全、人口激增、道德滑坡、跨國犯罪、資源緊張、環境破壞、重大傳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戰日益凸顯,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依然任重道遠。面對深刻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前所未有的挑戰,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自應對。各國人民隻有同心協力,不斷發掘、利用人類已經積累和正在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特別是其中蘊含的啟示、智慧與經驗,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有效應對並化解挑戰與難題,從而開創世界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美好未來。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有著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文明中很早就形成了一個重要思想理念,也是一種美好社會理想,這就是“天下為公”“天下大同”。中國先秦時期的歷史典籍《禮記·禮運》中就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謂大同。”所謂“天下為公”,就是說天下不是一人一家一國一民族之天下,而是所有人所有民族所有國家共有之天下。基於“天下為公”的要義,中國古代先賢們還提出了另一個重要政治思想,就是“民惟邦本”“以民為本”的民本主義。所謂“以民為本”,就是倡導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事務和治國理政活動要服從和服務於天下民眾的共同利益,實現“安民”“富民”“樂民”。西漢著名政論家賈誼就說過,為政者應“以富樂民為功,而以貧苦民為罪”。當然,歷史的事實已一再表明,在中國歷史上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封建社會裡,統治者沒有也不可能真正貫徹“天下為公”思想,沒有也不可能真正實行“以民為本”原則,沒有也不可能真正實現“安民”“富民”“樂民”。但是,“天下為公”“天下大同”和“以民為本”這種反映人類社會發展進步規律的先進政治思想和美好社會理想,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一直傳承了下來。

“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理念,並非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所獨有,也是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文明所主張和倡導的。從亞裡士多德主張的“人類必須互相保持和諧而生活”,到18世紀歐洲啟蒙學者倡導的“世界主義”精神,再到印度前總理尼赫魯倡導的“世界一家”﹔從古代朝鮮半島的思想家提出的“非同非異”的“和諍”之說,到阿拉伯哲學思想主張的“萬事中為上”﹔從中國與印度、緬甸等亞非拉國家共同倡導的堅持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處理國際關系,到歐洲共同體和歐洲聯盟的建立,再到非洲聯盟、拉美及加勒比國家共同體、東盟共同體的建立等,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和不同程度體現了“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等思想理念。由此可見,“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理念是世界各國各地區人民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所創造的共同歷史智慧和思想精華。

如果說這些歷史智慧和思想精華為“一帶一路”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的產生提供了重要歷史啟示和歷史依據,那麼,當今國際新形勢下形成的世界各國人民要求維護持久和平、踐行合作共贏、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強烈願望和時代潮流,則是這一建設和構想產生的重要現實依據和現實動力。人類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經驗反復証明,凡屬歷史的必然產物,一經產生就會以所向披靡的氣勢和力量,不斷為自己開辟前進的道路,直至到達成功與勝利的彼岸。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完全可以這樣說,建設“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偉大壯舉,標志著當今世界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新紀元已經開啟和到來。

(作者為國際儒學聯合會會長) 

《 人民日報 》( 2018年03月08日 07 版)

(責編:任一林、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