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中國青年報:春節回家 卸下這身“過年鎧甲”

王鐘的

2018年02月13日13:3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春節回家 卸下這身“過年鎧甲”

這一代年輕人,在社交模式和家庭關系上,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大變局。

-------------------------------------

春節回家,年輕人越來越習慣披上一件“過年鎧甲”。本該歡歡喜喜的農歷新年,在一些90后眼中竟變得五味雜陳。

“工作定了嗎?”“對象找了嗎?”“工資漲了嗎?”“啥時候生娃?”過年N大問,問問戳中年輕人的痛點。七大姑八大姨,一年隻見一次的親戚,逼你迅速回到那個熟人社會。

有形無形的應對方法,統稱為“過年鎧甲”——網友總結了各種應對親戚們提問的套路,有心的商家還賣起了印有“工資保密”“別問成績”“沒有對象”等字樣的衣服。

在城裡,在年輕人習慣的“陌生人社會”,大家都在“感覺身體被掏空”,互不相識卻不妨礙抱團取暖。一旦回到家鄉,拉近的是親情,疏遠的則是對生活的共同體驗。年輕人難免私下抱怨:他們隻關心一個結果,而無法理解你獨在異鄉打拼的過程。

心底裡自然明白,“問這問那”是出於關愛,是長輩們表達親情的方式﹔但也無妨挑明,親戚之間也有攀比,有著比血緣更實際的人情冷暖,並非互不設防。

這一代年輕人,在社交模式和家庭關系上,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一方面,年輕人習慣了獨立,習慣了放飛自我﹔另一方面,上一代人習以為常的“大家庭”依然存在,父母的兄弟姐妹以及更多的旁系親屬,依然是你不可替代的血親。

對年節的意義,兩代人的認知也發生了變化。在年輕一代眼中,過年的節假日屬性更純粹,外出旅行,哪怕“放空”在家,是他們更樂意接受的過年方式﹔而上一代以至上上代人,依然把“團聚”視為過年最重要的活動。

變化還體現在對人生意義的“賦值”上。年輕人追求自我實現,生活壓力固然大,但理想轉化為現實並非遙不可期﹔相反,父輩在心態上更追求“小確幸”,期待抱孫子的那一天早日到來。

認知反映時代的變遷,而矛盾並非不可調和。

獨立,從學會擔當開始。習慣了城裡的單打獨斗,回到家鄉的熟人場,的確讓人不太適應。然而,至少對這代年輕人來說,家鄉依然是無法斬斷的根。你在這裡出生、成長,在這裡開始學業,離不開身后那個原生家庭的支撐。現在,你成了凝聚原生家庭的重要力量,你不能逃離應有的擔當。

親戚關系確實需要新的模式。在傳統觀念裡,血緣被認為是最順理成章的情感紐帶,同在一個大家庭的親戚理應是最親近的人。不過,血緣並非牢不可破的關系,后天的情感經營才是最重要的。遠離了家鄉,與父母以外的家庭成員不再有聯系,親戚關系自然疏離了。父輩們應當明白,年輕一代可能永遠無法回到那個“家”了。

過年不輕鬆,用一套無形的鎧甲保護自己,有時保護的只是自己的心結。缺乏溝通,拒絕傾聽,才擴大了情感的間隙。

面對長輩們的輪番“炮轟”,不妨大膽坦露心跡,把自己的想法開誠布公地說出來。最消極的抵抗就是防御,最高明的和解免不了攤牌。他們的理解需要你的主動表達,或者,至少讓他們理解對你的不理解。

長輩們也要學會掌握“分寸”。表達關愛有很多種形式,戳年輕人的痛點可能是其中最拙劣的一種。不管如何,誰都希望過年過得和和氣氣,你不經意的問話,毀掉的是年輕人一天的好心情。

家人團聚就是年。這些年,中國人的過年方式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例如,“反向春運”成了一股潮流,這當然基於以小家庭為單位過年的前提。“過年鎧甲”遲早成為這代年輕人獨有的時代印記。一個人無法選擇自己處於怎樣的時代,但不管身處哪個時代,堅守責任,守護親情,是過年永恆的主題。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