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人民論壇:要有人情味,別背人情債

盛玉雷

2018年01月19日0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來而不往非禮也”“人有德於我,雖小不可忘也”,是鄉土中國禮尚往來的朴素觀念,在一些地方卻異化成一種愈演愈烈的“人情禮”,發人深省。

比如,有的村子大興酒席之風,高考失利有“安慰酒”,孩子沒出生就有“保胎酒”,甚至母豬下崽也要整個酒﹔有的地方盛行“天價彩禮”,追求“萬紫千紅”(人民幣紫顏色的1萬張、紅顏色的1000張,共15萬元),“新三‘金’”(不是以前所指的金戒指、金耳環、金項鏈,而是三斤百元大鈔,大約10萬元),“一動一不動”(一動是車子,不動是房子)﹔還有的地方還“人情禮”要加碼,這次收的“人情禮”是1000元,下次還的“人情禮”就至少得1200元……有農民感嘆,“一年忙到底,10畝地的收成全送人情了。”無論是“人情到,揭鍋灶”,還是“人情無利息,酒飯換著吃”,這樣的人情交往恐怕早已沒了熟悉的人情味,反而成了沉重的人情債。

人情味是甜的,彌足珍貴。其實,人情的背后是人性,表現為一種真實的情義或心理。據記載,南北朝詩人陸凱折梅花時,偶遇北去的信使,於是托付他將花帶給遠在隴山的友人范曄,留下了“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的千古名句,成就了一段人情往來的佳話。今天,禮尚往來成為人們相互之間的一種交往方式,婚喪嫁娶、添丁增口、上梁搬家……尋常日子裡的每一次起伏,親朋好友都會相聚一堂。推杯換盞中,品味的不是酒肉,而是難以磨滅的人情。正是在溫情脈脈的人情往來中,人們進行著情感傳遞,構建穩固的社會關系,進而滿足日常的互助需求。

然而,人情債卻是苦的、咸的、辣的、怪的。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認為,我們的鄉土社會呈現出一種“差序格局”,人們習慣以“我”為中心,漣漪般一圈一圈按照距離遠近劃分親疏。而變味的人情交往,則仿佛這種以“我”為中心的“人情漩渦”,甚至變成一種斂財手段、簡單化成一種價格,使這種“人情漩渦”越漩越大、越漩越快。比如有的人面對送出去的人情短期內沒有條件收回,便創造條件也要收回,於是這節那日,這壽那宴,“人情”名目繁多,人情債層層加碼,越來越多的人不堪重負,隻好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

“熟人越來越多,朋友越來越少。”一邊渴望人間溫情、一邊抱怨人情寡淡,這樣的現象恰恰在呼喚人情味的回歸。要有人情味,別背人情債,關鍵就是在傳統禮俗和陳規陋習間劃出一條線,在社會上形成一個鮮明導向,什麼是值得提倡的,什麼是應當反對的。不久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針對農村一些地方的不良風氣,提出“開展移風易俗行動,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並將其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反對天價人情、天價彩禮,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婚喪大操大辦,應是題中應有之義。“化俗不易,貴在因民。”讓人情債失去市場,才能讓人情味重新回歸。

最該講的人情不是酒宴禮金,而是以心相交。讓我們走出人情的圍城,擺脫人情債的束縛,在新時代的風尚中健步如飛。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19日 04 版)

(責編:孫爽、謝磊)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