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2017年度中國十大學術熱點

2018年01月17日10:2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2017年度中國十大學術熱點

在上海師范大學召開的2017年度中國十大學術熱點評選專家研討會現場。資料圖片

熱點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

入選理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黨的十九大的重大理論成就,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2017年學術理論研究以黨的十九大召開為時間節點,之前圍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展開,之后聚焦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闡釋。主要關注點有:1.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的思想淵源、核心要義、豐富內涵、重要特點、體系結構、重大意義、歷史地位等展開研討。2.全面把握、准確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重大政治判斷,分析新時代的實踐基礎、時代主題,探討時代演變下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3.圍繞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等展開研究。

專家點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蘊含的歷史新變革、矛盾新轉化、歷史新方位、歷史新使命、時代新課題、實踐新征程等,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及其他相關學科研究的重點。2017年,學術理論界從整體性研究、分領域研究、分專題研究三個基本維度,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展開了深入闡發。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我們不能辜負這個時代。學術理論界應緊緊抓住這個推進理論創新的機遇期和黃金期,從兩個方面深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一是進一步提煉概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及其完整的內在邏輯﹔二是要以充分挖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意義、歷史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為基礎,為建構“理論中的中國”與中華民族的“學術自我”添磚加瓦。

(點評人:中共中央黨校教授韓慶祥)

熱點2.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

入選理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獲得國際社會高度認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圍繞這一命題,2017年學術研究主要聚焦如下方面:1.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集中探討了逆全球化現象和西方自由民主政治危機,揭示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必要性、迫切性。2.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意義和科學內涵。概括提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核心、主旨,揭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的科學世界觀、方法論及其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理念,嘗試構建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理念的新型國際關系理論。3.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圍繞構建合作共贏、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和治理機制展開。

專家點評:2017年是全球治理的轉折年,西方大國的角色轉變是全球治理出現轉折的關鍵。近年來,西方出現逆全球化和反全球治理的現象。如何構建新的全球治理體系成為爭論的焦點和學術界研討的熱點。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世界經濟論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等重要場合,對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概念的全球治理體系展開系統論述,在世界范圍引起震撼和回響。當今時代,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各國需要共同合作、共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全球治理相結合,是人類政治思想的重大發展,必將推動政治學理論體系的創新和重構。

(點評人: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復旦大學兼職教授黃仁偉)

熱點3.民法總則的制度創新與理論闡釋

入選理由: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並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一件大事。民法總則規定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並進一步提升了我國民事立法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編纂民法總則激發了廣大法學研究者飽滿的研究熱情,大批專家學者以各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參與到這項技術性非常強的立法活動之中,並從民法與哲學、民法與商法、民法原則與民事習慣法、民法總則與民法分則、規則內容與立法技術等多重維度展開討論。制度創新主要體現在:胎兒利益的保護、降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最高年齡標准、監護制度的完善、法人制度的完善、非法人組織制度、民事權利制度、民事法律行為制度、代理制度、民事責任制度、時效和期間制度等。

專家點評:作為民法典的開篇之作,民法總則決定著民法典的精神氣質、立法體例、編排體例、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則。隨著民法總則的頒行,圍繞民法典編纂存在的不少爭議問題基本有了答案。在這一系列基本問題中,最根本的是:如何看待人,對人表達什麼樣的期待?如何看待家,怎麼協調人與家的關系?如何看待社會,怎麼協調人與社會的關系?如何看待國家,怎麼協調人與國家的關系?如何看待自然,怎麼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民法總則的時代精神與中國特色,就是在回答這一系列基本問題的過程中展現出來的。以民法總則的頒行為開端,如果我們最終編纂完成的民法典既能固本,又能開新,在人類所面對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上,既能作出符合中國實際的回答,又能作出契合人類需要的回答,那麼,這部民法典就一定是一部既具中國特色又能引領21世紀潮流的民法典。

(點評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王軼)

熱點4.《資本論》的歷史地位與當代價值

入選理由:2017年是《資本論》第1卷德文第1版公開出版150周年。如何站在時代和理論發展的制高點,重新理解《資本論》的歷史地位,全面繼承其理論遺產,系統挖掘其當代價值,成為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學術界的研究主要圍繞以下方面展開:1.《資本論》的文本解讀與思想闡釋。學者們從宏觀整體把握進入到微觀細節解讀,提出了一系列解讀和闡釋的新視角、新課題、新路徑。2.《資本論》與當代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研究。學界圍繞《資本論》基本原理對當代宏觀經濟運行的科學指導作用進行了多方探討。3.《資本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創新。學者們通過深入探討《資本論》及手稿,全面揭示了21世紀資本的運作機制,推進了對資本邏輯的當代批判。4.《資本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建設研究。學者們充分挖掘《資本論》相關資源,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和路徑。

專家點評:隨著當代世界的變遷和中國歷史性實踐的拓展,《資本論》愈益成為理論思維力圖深入社會現實的一個研究重點。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資本論》對現代性作出了具有原則高度的批判。對我國學術界來說,當理論與實踐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深入到“歷史的本質性”之中就成為最基本的任務,而《資本論》是要求把握這種本質性的典范。由於《資本論》的歷史地位是由現代性的活動范圍和歷史變遷規定的,所以它的當代價值首先是並且特別是方法論的:它不是作為一些抽象原則而被先驗地強加到任何內容之上,而是要求研究“既定的社會”並深入到“現實”(即實存中的本質、展開過程中的必然性)之中。因此,馬克思把政治經濟學批判方法即辯証法的存在論前提揭示為“實在主體”,即具有實體性內容的特定社會,並且要求在理論方法上必須使這樣的社會“始終作為前提浮現在表象面前”。就此而言,《資本論》的當代價值在於:面對真正的時代課題研究各種“既定的社會”並揭示其本質性,特別是要深入到當今中國的歷史性實踐之中並把握其社會的現實。

(點評人:復旦大學教授吳曉明)

熱點5.人工智能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與挑戰

入選理由: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科技既為社會發展帶來無盡便利和快捷,也延伸出諸多復雜的倫理、法律和安全問題。2017年,圍繞人工智能對社會發展影響和挑戰的研究,成為哲學社會科學界的一大熱點,學者們主要聚焦如下方面:1.對人工智能本質的探討。包括人工智能的意向性問題、人工智能的概念框架問題、機器人行為的語境問題、日常化認識問題、人工智能的情感問題等。2.人工智能與人類的關系及人工智能的發展前景。包括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類、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的異同以及人工智能發展的可能途徑等。3.對人工智能的倫理學反思。對發展人工智能可能涉及的自由、正義、安全、責任等倫理學問題進行了探討。4.人工智能與法律。研究多集中於知識產權領域,如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著作權認定、法律責任承擔等。5.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風險及規避。研判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可能面臨的倫理風險、技術風險、軍事風險,並在傳統風險管理原則基礎上對防范風險提出創新性建議。此外,還針對人工智能對政治、經濟、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影響與挑戰進行了探討。

專家點評:人工智能的研究在2017年上升為一個學術研究熱點,大量研究成果不隻集中在科技層面、產業層面和政策層面,還大量來自政治學、法學、傳播學、倫理學、心理學、軍事學、文學與文藝學的研究,這極大程度上打開了人工智能的學術研究維度。總體而言,對人工智能的跨學科反思,被放置到文明性挑戰的視野框架下。在認識論層面上,我們不得不思考人類認知模式自身的限制﹔在倫理學層面上,人和“非人”的關系需要重新加以反思﹔在法學層面上,不得不討論人工智能創造物的法律地位﹔在軍事學層面上,人工智能的自主判斷可能會對人類文明帶來風險。這種種文明性挑戰框架下的人工智能研究,2017年揭開了帷幕,2018年必將掀起更大的研究浪潮。

(點評人: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吳冠軍)

熱點6.IP產業發展與網絡文藝新形態

入選理由:隨著由網絡文學改編的影視劇的熱播以及由此引發的影游聯動效應,“同一故事”“同一內容”產生多種形態的文化產品成為文化娛樂產品生產的新形態,IP(知識產權)問題由此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重要問題,眾多學者將其納入自己的研究領域。研究主要從四個方面展開:1.“IP”的新含義。認為“IP產業”特指能夠被后續開發的知識財產,其關鍵要素是粉絲經濟、跨界融合生產、網絡文藝、全產業鏈。2.IP相關理論問題探討。研究IP在我國目前的概況、與域外國家知識產權的比較、IP資源的開發模式以及“X次元”問題等。3.IP相關產業發展。深度解析IP電影、電視劇、游戲等具體行業的經濟收益、制度優化、發展困境及應對策略。4.IP與大眾文化、青年文化的發展。反思文化生產的現狀,抵制資本狂潮下的IP亂局,確保大眾文化、青年文化的良性發展。

專家點評:隨著網絡文學、影視、動漫等行業全產業鏈的蓬勃發展,能夠被后續開發的知識財產日益增加,導致IP產業強勢崛起。尤其是相對於真人實景的“三次元”文藝作品,由動漫、游戲、角色扮演及各種衍生產品構成的“二次元”日漸成為受人歡迎的娛樂門類與樣式,相關社交平台逐漸成為網絡文藝傳播主力軍。面對日新月異的網絡文藝新形態,我們要充分重視文化和文藝的正確導向問題,要更清楚地認識並指出文化產業有迥別於其他產業的理念與操守,既尊重產業的自身特點,又避免其先天局限,凸顯文化與文藝作為精神生產所特有的超然於資本—技術之上的價值,從而在媒介文化與大眾文化活躍的當下,為新生的網絡文藝創造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生態。而注重創新與嫁接、優化與本土化等關系,則是這個產業自身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隻有實現文化與娛樂打通,助成與防范結合,IP產業才能有更健康遠大的發展前景,成為拉動文化產業和文藝創作的重要引擎。

(點評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涌豪)

熱點7.海昏侯墓考古發掘與歷史文化研究

入選理由:南昌西漢海昏侯墓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好、結構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擁有最完備祭祀體系的西漢列侯墓園,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和開發利用價值。海昏侯墓的發現與發掘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學術界對此展開了考古及相關歷史文化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學者們通過對墓主身份的考証,確立了墓主劉賀的身份,並對相關傳世史料記載進行了補充、勘正,使得已經定型的歷史人物評價體系得到重新認識。另一方面,學者們通過對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的研究,充實了學界對漢代政治結構、經濟制度、社會風俗的認識,使得相關歷史問題的研究更進一步。另外,還有學者對海昏歷史地理及江西區域文化進行了深入探討和研究。隨著海昏侯墓出土簡牘的清理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如失傳1800年之久的《齊論語》公布,將海昏侯墓遺址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相結合,對一些歷史問題進行深入探討與研究的新成果將不斷涌現。

專家點評:20世紀以來中國古代史研究的重大突破,一是依賴於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方法論的指導及相關理論的運用,二是依賴於新資料的發現。海昏侯墓出土的萬余件文物和近萬枚(初步估算)簡牘,是新世紀中國古代史領域重大考古發現,具有多層面的史學價值,使重新認識其時政治、經濟、文化和區域社會發展成為可能,揭開了西漢中后期歷史發展的重重帷幕。目前,資料整理正依序進行,僅公布了少部分資料,相關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但已顯示出廣闊的學術空間和社會價值。主要體現在:1.皇位繼承的制度建設與權力沖突、昭宣中興的歷史基礎。2.漢代物質文明、分封制與地方社會發展、昌邑和豫章地區的生態環境及文化交流。3.經學文本的形成、政治實踐、非核心區的傳播過程及途徑。4.歷史遺產保護與當代文化建設的理論探索與科學實踐。接下來,要進一步拓寬研究視野,進一步推進考古學和歷史學的整合,科學分析歷史和現實關系,不斷推進學術研究的深入。

(點評人: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教授臧知非)

熱點8.未來教育與未來學校的發展圖景

入選理由: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教育模式、方式、方法的深度變革。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需要大量個性化、創新型人才,傳統教育體系難以完全支撐這一需要。重新設計教育和學校,以應對未來社會的復雜挑戰,成為國際共識,也是2017年我國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以下幾個方面:1.結合核心素養思考未來學校培養什麼樣的人,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能力的培養。2.探索個性化、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如移動學習、混合學習、項目學習、體驗學習、探究學習等。3.分析未來學校教師角色的轉變,認為其主要職責不再是傳遞信息,而轉變為對信息的加工和鏈接。4.探討未來學校的空間形態、組織特征。5.關注新興技術在未來學校教育中的應用,如人工智能通過大數據精准分析學生學習情況,設計個性化的學習推送方案等。

專家點評:在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改革發展相互啟發、相互激蕩的背景下,“未來教育與未來學校的發展圖景”議題持續升溫、愈益深入。首先,這一議題寓於教育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轉變的教育改革總命題的邏輯框架中,是內涵式發展在學術領域的重要表征。其次,就這一議題內部看,對各種信息化要素,從更加關注條件到更加關注制度、從更加關注手段到更加關注心智、從更加關注增強到更加關注改變、從更加關注工具到更加關注價值。再次,就學術研究本身看,這一議題顯現出較高的專業性和學術性,研究更加聚焦於人的發展與解放,形成了實証與思辨、宏觀與微觀、技術與價值、制度與文化、方法論與知識論、發展與變革等各類研究內容與方法共生共融的學術景觀。最后,教育研究從原來偏重學科,正在走向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共生的新格局,教育決策、學科建設和教育實踐服務的教育科研體系初步形成。

(點評人:華東師范大學編審楊九詮)

熱點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構建

入選理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理論成果,作為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理論基礎,受到中國經濟學界尤其是政治經濟學界的高度重視和熱烈討論。2017年以來,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構建,學術界集中討論了以下幾個方面的重大問題:1.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內涵的界定。2.對《資本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研究目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與體系結構等方面關系的研究。3.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科體系的研究。4.關於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不同基本框架。5.關於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即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指導,批判性地借鑒和利用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一些方法、概念和理論,吸收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專家點評: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重新開始介紹和大量引進西方經濟學。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國高校經濟學教育和科研中,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被邊緣化,西方經濟學話語的影響越來越大。這種狀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發展需要很不相稱。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一重要理論范疇,並闡明了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方法論原則,指明了中國經濟學發展的根本方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十八大以來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如何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和學科體系,是當代中國經濟學界在相當長一個時期面臨的根本任務。

(點評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邱海平)

熱點10.共享發展理念推動下的共享經濟模式研究

入選理由:共享發展理念深刻闡釋了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和發展成果的分配等問題,而共享經濟則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實現了人民群眾社會資源利用的低門檻和高效率,與共享發展理念內在契合。2017年,學術界針對共享發展理念推動下的共享經濟模式的相關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1.基於共享發展理念的共享經濟實質研究。包括共享發展理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理論和實踐的內在關聯闡釋﹔共享經濟模式中“分享”和“使用”的多元解讀﹔共享思想與其他社會管理科學要素的交互關系等。2.對不同共享經濟模式及其影響的研究。包括如何利用第三方平台創造更高效的經濟運行模式和價值體系等。3.共享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研究。主要對共享經濟模式創新中的發展障礙進行剖析,探討制約共享經濟發展變革的內在因素,對產業結構、生產效率、能源資源使用方式、生產生活方式、監督管理等方面進行前瞻性探索。

專家點評:2017年,學術界圍繞共享經濟的理論問題、共享經濟模式企業及其發展面臨的挑戰進行了充分討論,主要聚焦以下幾個方面:1.討論研究了共享經濟的開放、平等、協作、共享、去中心化等核心精神和核心理念。2.指出共享經濟的生態性、開放性、共贏性、普惠性等四大特征,打破了勞動者對商業組織的依附,給企業的組織管理帶來巨大沖擊,並圍繞共享經濟的管理模式,對海爾“人單合一”模式等進行了充分研討。3.探討了共享經濟企業的用工模式,指出相比傳統工業的勞動用工管理,共享經濟企業的用工模式在增加了勞動力市場靈活性和競爭性的同時,也對勞動力市場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提出了巨大挑戰,對我國現有勞動法律法規和勞動就業統計也提出了具體而現實的挑戰。4.圍繞網約車司機管理的理論問題與法律爭議進行了探討。

(點評人: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唐鑛)

(作者:光明日報理論部 學術月刊編輯部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