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網評精粹

調研配“腳本”是一場蹩腳戲

陽明

2017年12月19日17:0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有一種調研叫‘搭台唱戲’,事先打好招呼,然后按照約定的路線圖,幾點幾分到哪裡,參觀什麼、聽誰介紹、停留多長時間,幾點幾分離開,前往下一個地方,聽誰介紹,都有完備‘腳本’。”西部某縣的一位基層干部表示,這種調研,看到的往往都是一片鶯歌燕舞。(12月17日 《人民日報》)

孔子雲:“不觀於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於深淵,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於海上,何以知風波之患?”此言既說明了調查研究的重要性,也指出了調查研究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然而,一些領導為了電視有影,廣播有聲,報紙有名,往往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事前發文件、下通知、打電話“通氣”,提前“預約”。而下級單位、部門為了臉上“好看”、面子“有光”,在上級領導面前梳個“光光頭”,想方設法打探消息,設計路線、挖掘亮點、加工材料。正是有了彼此的心照不宣,才給相關人員有了創作的機會,於是乎,基層的領導當上了導演,到基層調研的領導客串主演,基層干部和群眾則成為群眾演員,上演一場蹩腳戲。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倘若到基層調研的領導們沒有想看到自己想看的意圖,基層接受調研的領導又怎麼能揣摩其所思所想,投其所好套近乎,刻意迎合,又豈能讓蹩腳戲正常上演?

“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這是毛澤東同志調查研究思想的集中體現。他堅決反對“蜻蜓點水”“到處隻問一下子”“閉塞眼睛捉麻雀” “瞎子摸魚”、一知半解的調查研究。調研配“腳本”,看到的情況是“導演”過的,人物是經過“包裝”的,聲音是經過“加工”的,調研成了“被調研”。如此“被人牽著鼻子走”的調研,不僅摸不到實情、找不准症結,違背了調研的本意,而且落入形式主義的窠臼,更助長了弄虛作假、虛報浮夸之風。

風成於上,俗形於下。鏟除調研配腳本滋生的土壤,唯一方法就是“突然襲擊”,讓基層無法“練彩排”“搞包裝”“造盆景”。調研人員要變走馬觀花為下馬看花,結合材料中的事件、人物,開展實地走訪了解,督促和鞭策喜歡“臨陣磨槍”的人員平時扎扎實實工作、實實在在辦事,也讓基層干部不再在材料、報表中揮霍光陰,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到干事創業、謀求發展中去,俯下身子抓落實、擼起袖子加油干,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

(責編:謝磊、趙晶)
相關專題
· 清風時評
· 網評精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