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正確認識和把握歷史方位、旗幟和核心問題"等5則

2017年12月01日08:54    來源:求是

原標題:"正確認識和把握歷史方位、旗幟和核心問題"等5則

  曲青山:正確認識和把握歷史方位、旗幟和核心問題

  回顧我們黨的發展歷史,至少有三條經驗至關重要:一是明確歷史方位至關重要﹔二是堅持高舉旗幟至關重要﹔三是堅決維護核心至關重要。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不斷適應形勢任務的發展變化及時標定歷史方位的歷史。黨的十九大作出了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論斷。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必然結果,是黨和國家制定大政方針、發展戰略、政策措施、奮斗目標的主要依據。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理論創新,高舉思想理論偉大旗幟的歷史。黨的事業每發展一步,黨的理論就要創新一步,黨的理論武裝就要跟進一步。這就是我們黨強大的理論優勢和我們黨日益壯大的一個奧秘。在當代中國,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偉大旗幟,就是真正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就是不忘初心、保持本色、面向未來。隻要我們高舉這面旗幟不動搖,堅定不移在這面旗幟的指引下奮勇前進,我們黨就會帶領人民不斷地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不斷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形成不同時期黨的領導核心的歷史。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確立了習近平同志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是眾望所盼,實至名歸。(《光明日報》2017年11月15日)

  徐林: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轉型新特征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影響,國內外發展環境和條件發生變化,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必須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要求,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向高質量發展轉變。一是經濟增速可能由過去9%左右的高速增長逐步下降到6%左右的增長。二是向追求高質量和高效益的發展模式轉變。三是加快推進有利於市場發揮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市場化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戰略目標。一是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著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二是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三是加快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市場經濟體制。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乃根本解決之道。要鼓勵各行各業開展質量提升行動,不斷增強經濟的質量優勢。要繼續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要通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強化法治,更好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穩定企業家長期預期,支持企業家創新創業。要加大人力資本培育,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在全社會弘揚勞模和工匠精神,形成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提高普通勞動者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經濟日報》2017年11月10日)

  陳肇雄:加快推進新時代網絡強國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准確把握時代潮流,立足我國互聯網發展與治理實踐,圍繞什麼是網絡強國、怎樣建設網絡強國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指導我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加快推進新時代網絡強國建設,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網絡發展道路。現在,以網絡信息技術為主要驅動力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全球技術、產業和分工格局深刻調整,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強自主創新,促使互聯網與實體經濟全面融合,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不斷增強我國經濟的創新力和競爭力。面對日益深化的國際合作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舍我其誰的責任感,把握好新時代的新機遇,加快構筑數字化時代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網絡強國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性戰略工程,涉及經濟社會方方面面,需要統籌解決一系列重大發展問題。要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掌握我國互聯網發展主動權,搶佔事關長遠和全局的科技競爭制高點﹔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要有新動力,打造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數字經濟新形態﹔要樹立正確網絡安全觀,提升網絡空間安全防護能力﹔要著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效率﹔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人民日報》2017年11月17日)

  遲福林:以實體經濟為重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這為發展實體經濟指明了方向,其中,有幾方面的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其一,實體經濟發展面臨著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一是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消費需求向高品質升級,但主要的產品供給體系仍處於中低端﹔二是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三是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其二,結構性矛盾主要是體制問題。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業制度變革尚未跟上經濟轉型升級的步伐,現有供給體系難以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其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向振興實體經濟發力、聚力。振興實體經濟,提高供給體系質量,需要從企業制度變革入手,形成既有利於擴大民間投資,又有利於激勵創新型企業的體制安排。要嚴格依法保護非公有制經濟產權,實現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產權同等受法律保護﹔要嚴格保護知識產權,形成鼓勵科研人才憑借知識產權創新創業的制度安排。通過完善企業內部治理結構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並為社會資本參與提供更大的體制空間。以培育世界一流企業家隊伍為目標,營造良好環境,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權和創新收益﹔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形成保護企業家自主經營權的相關制度安排。優化營商環境不僅成為我國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現實需求,而且成為激發國內市場活力、振興實體經濟的重點所在。面對經濟運行中各類風險因素增大的新形勢,以監管變革為重點深化簡政放權,有利於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經濟日報》2017年11月17日)

  侯惠勤: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典范

  實事求是、繼承發展、集體智慧結晶,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展示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主要特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之道:實事求是。即從不斷變化的實際出發,通過反復實踐和不斷探索獲得規律性的科學認識,最終形成新的思想理論成果。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我們今天所面對的實際,用“新時代”加以判斷,是對當今歷史階段的科學概括。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之理:繼承發展。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到新的歷史條件,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中發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實質是理論聯系實際,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的統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判斷的基礎上,在理論上實現了整體性的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之本:集體智慧的結晶。即通常以領袖個人創新形式表達的思想成果,本質上是黨和人民集體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獨特主體形式,是領袖、政黨和人民不可分割關系在理論創新上的生動體現。通觀黨的十九大報告不難發現,最廣泛、深入地吸收人民群眾的發明創造,最准確、集中地表達人民群眾的堅強意志,是其獲得廣泛共鳴和強烈認同的一個重要原因。作為理論創新的集體主體,領袖、政黨和人民是相統一的有機整體。領袖、政黨和人民的關系,不僅是“體察民情”“了解民意”的關系,更是水乳交融、團結如一人的關系。(《紅旗文稿》2017年第21期)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求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