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蔡昉

2017年12月01日08:34    來源:求是

原標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作出的一個重大政治判斷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對改善民生領域的工作提出更高、全新的要求,即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十九大報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對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出了總體部署,提出了新思想和新舉措。

  一、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生活明顯改善,人民群眾在改革發展中的獲得感顯著增強。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低收入群體收入加快增長,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超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跑贏了經濟增長。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工資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步性增強,收入分配格局改變,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處於縮小的勢頭。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顯著提升,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

  民生領域這一系列開創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著眼於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於全黨全國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按照黨的十九大精神和部署,深刻理解和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方略,努力加以全面准確貫徹落實,也是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過程中,做好民生工作的根本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重大政治判斷,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既要堅持發展,做大蛋糕,也要解決好發展的均衡性,分好蛋糕。“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要求,就是強調通過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完善社會政策,努力分好蛋糕。當前,民生領域還存在著不少短板,到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公共服務領域,仍然存在著供給不足的問題。這些問題,必須在黨的十九大精神引領下著力加以解決。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做到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堅持的方式方法是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基本方針是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堅持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重點任務是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工作目標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

  二、打贏脫貧攻堅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生活是我們黨的庄嚴承諾。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今后3年仍然需要每年解決上千萬貧困人口脫貧的問題,時間相當緊迫、任務十分艱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已經吹響。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這場攻堅戰是按照軍令狀、時間表和路線圖必須完成的任務。

  改善民生要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提高收入水平,是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也是確保脫貧攻堅和社會政策托底效果長期可持續的關鍵。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的根本保障。因此,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同時,按照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特點,更加注重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我國已經進入一個新的人口轉變階段,勞動年齡人口處於負增長狀態,就業崗位不足的壓力大大緩解。如果說在這個階段性變化之前,收入增長主要靠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崗位,促進就業、再就業和勞動力轉移,提高勞動參與率的話,今后進一步提高收入需要更加依靠在更加充分就業前提下提高就業質量。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就業領域的具體體現,就是一方面堅持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保持和增強用工靈活性﹔另一方面完善政府、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協商協調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此外,在就業的總量問題有所緩解的同時,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人力資本與產業升級仍然不相適應,政府應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提高勞動力市場供給與需求的匹配性,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解決好結構性和摩擦性就業矛盾。

  改善民生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將收入提高建立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基礎上,將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上。共享發展理念既強調共享這個出發點和落腳點,也不能失去發展這個基礎和前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一方面,如果不能伴隨著居民收入的同步增長和勞動報酬的同步提高,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就失去了為什麼人這個根本目標。另一方面,如果未能以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作為基礎,居民收入增長和勞動報酬提高也會成為無源之水,也缺乏可持續性。

  三、促進社會性流動,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重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著力點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形成穩定的橄欖型社會結構。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對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進行描述時,提出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的目標要求。這對於縮小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的任務來說,既是一個重要的顯示性指標,也是一條重要的實現途徑。例如,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大小,對於用來描述社會收入分配狀況的基尼系數這個指標,就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也就是說,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提高,可以直接有效地降低基尼系數,帶來收入分配狀況明顯改善的效果。

  機會均等、渠道暢通的勞動力和人才的社會性流動是經濟發展的動力、社會進步的體現、社會政策的要義和收入分配不斷改善的途徑。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困難群眾得到社會政策更好的托底保障,低收入群體的收入也將顯著提高,就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口進入中等收入群體。按照一些國際組織的定義和學者的建議,中等收入群體可以是一個涵蓋范圍很大的群體。例如,以相對收入水平衡量,在社會平均收入中位數的75%—200%范圍內,或者以絕對收入水平衡量,每人每天收入在10—100美元范圍內,都可以被看作是中等收入群體。這個跨度很大的界定的意義在於,社會政策和相關的體制機制應該能夠創造出必要的條件,促進人口、勞動力和人才的橫向及縱向社會性流動,使城鄉居民在擺脫貧困和低收入狀況后,持續向更高收入水平升級。

  促進社會性流動,需要破除妨礙勞動力和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首先,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2016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到57.4%,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也達到41.2%。近年來,隨著勞動年齡人口轉為負增長,外出農民工的增長速度已經放緩,由此產生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資源重新配置效應也有所弱化,保持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勢頭面臨著重大的挑戰。因此,必須在戶籍制度改革方面有更大的舉措,才能保持勞動力轉移和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推進的勢頭,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提供持續動力。其次,政府著力搭建社會縱向流動的階梯,鼓勵人人向上。包括消除以戶籍、行業、區域和所有制性質形成的體制障礙,增進教育、健康等人力資本培育體系的公平性,鼓勵人人在參與社會財富創造的同時增加收入和積累財富,形成上下合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渠道,讓低收入者源源不斷地跨入中等收入群體,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

  四、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做到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既是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也是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具體體現,要求下大力氣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應該特別注重推進教育公平,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調節職能,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既需要在初次分配中著力於創造均等的機會,不斷提高一線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完善市場評價要素貢獻並按貢獻分配的機制,也需要在再分配領域更好發揮政府的調節作用,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手段為主的再分配機制。歷史和國際的經驗表明,初次分配並不能完全解決收入差距的問題,政府再分配職能不可或缺。在一些收入分配差距較小的發達國家,初次分配后的基尼系數並不小,通常是通過再分配手段,才把基尼系數降低到比較合理的水平。另外,要鼓勵和支持慈善事業發展,發揮其回饋社會、扶貧濟困的第三次分配功能。

  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需要加大再分配力度,提高再分配效率,增強再分配與初次分配之間的協調性。首先,繼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調節收入分配,要求政府通過法律手段和改革措施著眼於保護合法收入,規范隱性收入,遏制以權力、行政壟斷等非市場因素獲取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這是社會公平正義之源。其次,主要通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政策托底、保護弱勢群體等方式保障基本民生,使發展成果惠及所有社會群體。需要強調的是,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善民生、加大再分配力度都不能脫離實際,提出過高要求,決不能開空頭支票。習近平總書記以一些國家為例,提醒我們要吸取過度福利化和過度承諾導致效率低下、增長停滯、通貨膨脹,收入分配最終反而惡化的教訓。因此,在通過再分配手段改善民生方面,我們必須堅持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求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