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人民時評:激發社會辦醫的“鲇魚效應”

李紅梅

2017年10月11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激發社會辦醫的“鲇魚效應”(人民時評)

  我國堅持公立醫院為主體、社會辦醫為補充,但二者的關系並非零和博弈,而是共存共贏,甚至可以互相促進

  聽診、抽血、按摩、下診斷、開藥方等,全部都在同一間診室裡完成,患者不用跑,反倒是醫助、護士、全科醫生、康復師等整個醫護團隊在配合病人的身體狀況來回跑。最近,上海一家國際醫院的服務模式,讓患者感嘆既方便又舒心。

  以患者為中心,和公立醫院一樣大而全的科室設置,而不是依賴廣告營銷、以男科和婦科等邊緣科室為主,社會辦醫近年來的進步,像一陣清風,在醫療界激起了陣陣漣漪。那麼,這樣的模式能不能產生鲇魚效應,撬動原有格局,讓患者看病不用必去公立大醫院,甚至有時看人臉色、跑上跑下,換來個別醫生不抬頭就開出的一張處方?

  從現狀來看,我們離這樣的願景仍有距離。首先,我國公立性質的醫療機構佔八成以上,光靠一兩家辦得好的非公立醫院,無法對抗公立大醫院的“虹吸效應”。其次,一些國際醫院、高端民營醫院推出這樣的服務模式,往往價格不菲。從整體上講,當前社會辦醫的作用,還在於探索如何更好滿足人們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

  不過,就長遠而言,社會辦醫還具備很大的潛力。我國堅持公立醫院為主體、社會辦醫為補充,但二者的關系並非零和博弈,而是共存共贏,甚至可以互相促進。形成這樣的良性局面,需要進行醫療服務供給側改革,打破原有的資源配置行政框架。一家醫院能否立足,主要看醫療服務水平,而服務水平主要由硬件設備和專業人才隊伍決定。我國的醫療專業人才集中在公立醫療機構,尤其是水平高的專家人才都集中在公立大醫院。這些醫生都屬於事業單位員工,在職稱晉升、學術平台、社保福利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優勢。這種一家獨大的局面,導致了公立醫院和社會辦醫之間的人才交流困難,也帶來醫療水平和服務水平的落差。公立醫院醫療水平高,社會辦醫隻能在配套服務和邊緣領域上下功夫,從病人的角度看雙方各有短板。國家出台多點執業的政策,就是希望通過人才流動,讓核心優質的醫療資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發揮更大的社會作用。

  由於社會辦醫的整體力量還比較小,因此,在實施醫療供給側改革的時候,要真正轉變觀念,一盤棋看待所有醫療資源,即在確定公立醫療機構兜底保障和科研作用的基礎上,重新審視人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層次、形式,對症下藥,再造供給體系。不要抱著封閉的想法不放,排斥或是害怕社會辦醫進入,或者每個地區打造一兩家社會化醫院了事,甚至是“畫圈圈”,把公立醫療機構已開展的服務領域畫一個圈,圈外的才讓社會辦醫去補充完善。而要以開放的心態,創造條件讓醫生等醫療資源自由流動,同時讓民營與公立醫療機構在同等條件下享用硬件設備、金融、土地、醫保等資源。當然,也要強化社會醫療機構的自律和監管,提高整體管理水平,真正以提供給人們需要的優質醫療服務、健康服務為目的,而不是一味想著賺錢、賺快錢。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要堅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領域政府要有所為,在非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領域市場要有活力。而消除體制機制障礙,研究制定有利於社會辦醫發展的政策,不僅能有機銜接好健康事業與健康產業,還能讓健康中國建設更具活力。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