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中國經濟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勝利——紀念《資本論》出版150周年

李鵬

2017年10月04日11:06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中國經濟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勝利

馬克思1843年開始系統研究政治經濟學,歷經24年嘔心瀝血,1867年9月《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1版在德國漢堡正式出版。至1890年,《資本論》第一卷又歷經23年修改完善的漫長過程,相繼出版了德文第2版、法文版、德文第3版、英文版、德文第4版5個版本。《資本論》第一卷集中代表了馬克思對社會科學理論的歷史性貢獻,即兩大偉大發現: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學說。兩大發現在《資本論》中得到了密切的結合、最充分和最系統的闡述。《資本論》第一卷的正式出版,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確立,是人類思想史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事件。

《資本論》等經典著作出版后,馬克思在有生之年沒能看到自己為之奮斗終身的革命理想變成現實,但包括中國在內社會主義國家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在困難和挫折中艱難前行,依然取得了許多偉大成就,同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國家制度也發生了較多變化。這些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同時也隨著時代發展,提出了新的理論需求和挑戰。時間的演變、時代的變遷隻改變了資本主義發展規律的具體形式,而沒有改變規律本身。但無論時代如何改變,《資本論》所闡明的基本理論、原則和方法,仍然顯示並將繼續顯示出巨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在《資本論》中尋找解決現實問題的現成答案是行不通的。歷史決定了,馬克思不可能對社會主義的方方面面作出精確設計,甚至個別闡述和論斷也不可避免地表現出歷史的局限性。關於這一點,鄧小平在28年前就明確指出:“馬克思去世以后100多年,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在變化的條件下,如何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沒有搞清楚。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后50年、100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2015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黨委政府要用好政治經濟學”“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在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大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再次被提到新的高度,原因何在呢?

多年來,在許多人,包括專業人員的思想中流行著一種錯誤的觀念:以《資本論》為主要內容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剝削理論和階級斗爭觀點是其理論核心,無非是要証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目的是榨取剩余價值,並最終走向滅亡,因此,它是批判的經濟學,而非建設的經濟學。確實,當代世界上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仍然具有強烈的“批判意識”,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對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同情與支持,尖銳地剖析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不平等和剝削。但是,由於大多數人從未真正研讀甚至沒有閱讀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不能通過聯系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暴力和盤剝成長史來學習和認識《資本論》等馬克思經典原著,因而學習者無法正確認識和把握其原意和本意,導致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錯誤和歪曲式誤讀。

認識理解和運用《資本論》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理論指導價值,必須回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本來之意。馬克思在《資本論》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解釋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恩格斯也曾說,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人類各種社會進行生產和交換並相應地進行產品分配的條件和形式的科學”。由此可見,馬克思、恩格斯都強調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物質資料生產,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二者的矛盾運動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主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之所以在對生產力研究的同時,突出強調揭批資本主義經濟在生產關系上的剝削性質和必然滅亡的趨勢,是有著具體的歷史情境的。回顧世界歷史,我們或許對此更容易認識和理解。

經歷二戰后,國際競爭已經從國家戰爭的熱性手段轉變為兩種制度的冷戰博弈。后起的社會主義國家,大部分積貧積弱,其強烈的發展意願不僅得不到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援助(那是一廂情願),而且無一例外地面臨民族獨立后的國家生存難題。一方面,這些國家建立過程的革命手段,讓資本主義國家產生了思想和心理的恐懼症,隻有除之才能后快,因此無所不用其極,意識形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攻擊乃至骯臟手段層出不窮。另一方面,那些曾經備受掠奪和欺壓的前殖民地社會主義國家,好不容易翻身得到解放,隻有全民團結和動員才可能保護勝利的成果。由於在經濟實力上資強社弱,年輕的社會主義國家自主選擇了走上經濟計劃、政治集中的發展制度和道路。中國作為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獨立自主的發展願望被裹挾入兩大陣營之爭,受到美蘇霸權主義的排擠和壓制,中國不得不同時准備與美蘇在思想、政治和經濟領域的多場競爭及防范潛在可能的戰爭。因此,經濟集中成為當時國家的必然選擇,在這樣的國內外發展環境下,作為指導經濟建設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承擔起了應有的歷史使命。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指導下,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規律,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方針,建立和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了公有制經濟和市場經濟的融合,發展壯大了非公有制經濟,既發揮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經濟的傳統優越性,又拓展利用了市場經濟的特色長處,逐步探索出適應適合中國國情的經濟理論、制度和政策,現正努力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和話語體系,這些不可謂不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勝利。如果按照當年西方之改革發展路徑,先行打造西方式制度,今日不僅無法出現西方現代成果,眼前之果實恐也難得到。

進一步遍觀全球資本主義世界各國的現狀,可以看到:除了早期老牌發達國家仍舊維持世界經濟領先水平之外,絕大部分二戰后的新興和發展中資本主義國家,要麼跌入中等收入陷阱,要麼踏步不前、發展緩慢甚至成為失敗國家,其令人失望程度,連那些實力雄厚的前宗主國家也漸次退出對這些國家的援助支持。近年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模式成就突顯,上述苦於改革無路、發展缺友的廣大發展中國家逐漸轉向與中國大規模、深層次的廣泛交流合作。這個過程既是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被世界開始接受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和實踐從國內走向國際合作進程,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制度、道路和文化的成功范例,這不可謂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