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網評精粹

莫讓“科研腐敗”污染學術生態

何浩民

2017年09月07日14:2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大學教授是個令人尊敬的職業,為人師表、諄諄教導是人們對這個高尚職業的良好印象。可是在這高尚的背后,少數人的欲望也在慢慢萌發,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經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檢察院提起公訴,8月31日,該區法院以貪污罪判處套取國家30萬元專項科研經費的博士生導師徐某有期徒刑三年零三個月。(9月6日《檢察日報》)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離不開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高校本該是培養優秀人才、開展學術研究的修身之所和清靜之地,然而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資金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高校中以揮霍浪費、擠佔挪用、騙取冒領經費為主要手段的“科研腐敗”也屢屢發生,不僅給國家資金造成損失,更污染了學術生態。

相對於其它性質的貪污腐敗行為,“科研腐敗”看似只是從科研經費中“揩油”,其“跑冒滴漏”的蠶食行為,與一些成百上千萬的貪腐現象相比,似乎並不起眼,甚至有的人還認為“違規使用”和腐敗扯不上關系,然而正是這種“雁過拔毛”式的追逐利益心態,造成了如今學術科研領域的種種亂象,使得學術界追名逐利、造假牟利等不良風氣愈刮愈盛,成為國家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道路上的“絆腳石”。

本該用於科學研究的科研保障經費,卻成為眾人垂涎的“唐僧肉”,被人侵吞蠶食﹔本該把心思花在科學研究上的專家教授,卻一心研究怎樣從科研經費中“榨取油水”,為自己謀私利,如同本案中的徐某,案發前不僅是山東大學藥學院的教授、博士生導師,還是學院的常務副院長、山東省政協常委,作為教師不能做到為人師范,作為干部不能做到清正廉潔。如何把求財心態和權利腐敗從科研學術中徹底清除出去,為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創造良好環境,正是當下刻不容緩需要解決的問題。

問題出在人身上,根源還得從管理制度上找答案。現行的科研經費審批、使用、跟蹤、驗收等制度的不完善,讓“科研腐敗”有縫可鑽,再加上科研經費包裹了一層神聖的外衣——用於科學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和較高的學術水平,使得經費審計、公示、監督等都需要有一定的專業性,外人即使有疑問,也難以發現內情,以至於社會公眾的監督舉報難以觸及。可見,根除“科研腐敗”,不只是清理幾個“蛀虫”那麼簡單,不斷完善管理監督,扎緊制度籬笆,才是防治的根本所在。

需要強調的是,“科研腐敗”帶來的不僅僅是學術界的風氣問題,更關乎科技創新水平和綜合國力的提升,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在完善科研經費管理制度,依法依規懲處“蛀虫”的同時,還應該依法追究監管者的失職瀆職行為,對有關責任人員依法進行問責,倒逼監管部門依法履行責任與義務,多管齊下才能堵住腐敗漏洞。

(責編:謝磊、趙晶)
相關專題
· 清風時評
· 網評精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