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中國故事:從一支部隊看中國軍隊九十年

記者  劉少華

2017年08月02日10: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日前,記者來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第82集團軍。該集團軍某旅2連是一支英雄的連隊,最為人熟悉的一戰,發生在1935年5月29日夜,該連22名突擊隊員飛奪瀘定橋。這被公認為紅軍長征最驚心動魄的一仗。

  這個連隊曾屬於一支英雄的部隊:葉挺獨立團。作為中共直接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裝,以葉挺為團長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於1927年8月1日參加南昌起義,打響武裝革命第一槍。這支隊伍在隨后的南征北戰間,參與多次重要戰斗立下赫赫戰功——

  長征時,強渡烏江、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奇襲臘子口,被譽為“開路先鋒”﹔血戰平型關,打贏全國抗戰以來第一個殲滅戰﹔激戰秀水河子,取得解放戰爭東北戰場首場勝仗﹔新中國成立后,參加中越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和平時期,參與九八抗洪、汶川救災、多次大閱兵,成為全軍第一個輕型機械化步兵團,參加過全軍首次涉外軍事演習、首次中俄聯合軍演……

  90載崢嶸歲月,其輝煌戰績,幾乎是一部濃縮的軍史。

  “六面碰壁居士”

  剛移防新駐地一月有余,該旅還在陸續安頓之中。新的旅史館布展方案還未出爐,旅裡的文物尚未開箱,堆滿了上百平方米的房間。整個下午,記者都在從這些箱子中重新發現歷史的碎片。

  一張泛黃的紙片上,遍是指甲大小的字。“……進出的門緊鎖著……狗爬走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呵,給你自由!……”即便被蓋住了一角,也足夠我一字不差背出整首詩了,這分明是幾代人教材上熟知的《囚歌》。落款,“六面碰壁居士”,無疑是葉挺的筆名,牢房就是“上下前后左右”六面均不通的絕壁。

  1946年,葉挺離開國民黨監獄才10個小時,便電告中共中央,希望重新加入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在你們的領導之下,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貢獻自己的一切。

  將猶如此!這支隊伍從組建那天起,始終對黨有著絕對的忠誠。

  為榮譽而戰

  該旅4連的戰士陳志翔、楊永杰看上去有些腼腆,直到聽見“劉老庄”3個字才開始滔滔不絕。原來他們來自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劉老庄鄉,服役於“劉老庄連”。

  74年前,新四軍第3師7旅19團4連82名官兵,在劉老庄斃敵170余人,傷敵200余人,戰至彈盡糧絕,悉數壯烈殉國。翻遍箱子,發現先烈們留下的,隻剩下一面布滿彈孔的連旗、一柄斷了的槍。

  八路軍總司令朱德贊之為“我軍指戰員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新四軍代軍長陳毅慨之為“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

  從劉老庄鄉招募戰士,已是4連悠久歷史的一部分,幾乎從未間斷。在當年82名將士犧牲后,淮陰人民送了82個漢子來,重新組建了4連。自此,4連便成了“劉老庄連”。

  陳志翔在成為班長后,年年給新兵講劉老庄的故事。同樣的情結,使得大學生士兵楊永杰在入伍第9天,主動請纓調到這個英雄的連隊,成一時佳話。

  歷史與榮譽加諸其身的,是難以形容的動力。去年,“中部鐵拳—坦克·鐵騎”比武競賽中,作為車長的陳志翔拿到一金一銀。入伍才兩年的楊永杰,則是出了名的“沒有短板”,第一年就被表彰為優秀士兵。

  榮譽感是軍人的不竭動力。在2連,每年5月29日是連慶日,以紀念飛奪瀘定橋﹔每年的這一天,都要評選“新時期二十二勇士”,以致敬22位先烈——這是戰士們最為看重的榮譽。

  該旅政委林官亮直言,“對葉挺獨立團的兵來說,沒有第一之外的選項”。

  “鐵軍來了”

  一面“鐵軍來了”的旗幟緩緩打開。

  過去19年間,這面旗子出現在中國大地最為深重的災難現場,抗洪搶險、地震救災……自從在1998年的特大洪水現場打出這面旗,威震南北的鐵軍,便添了這個新傳統。

  最早的“鐵軍”二字,出現於1927年的武漢。時值北伐戰爭,葉挺獨立團攻克武昌城,為表達敬意,武漢人民請漢陽兵工廠鑄造了一塊長1米、寬0.5米的鐵盾牌,送給葉挺獨立團所在的第四軍,為表彰葉挺獨立團的戰績,第四軍又將鐵盾牌轉贈葉挺獨立團,上書大紅色“鐵軍”二字。

  沒過多久,葉挺獨立團參加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同時,也標志著中共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時光流轉,中國從戰爭走向和平,90年間始終不變的,是人民對子弟兵的評價。

  堆放文物的陳列室裡,有一隻黑色行李箱。層層翻下去,分別是一張寫著“英勇的戰友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紅紙、一頂寫著“測院二隊武文斌”的帽子、一件黑色便服上衣、一條紅領巾、一身迷彩服、一條皮帶等。

  這是“5·12”汶川“抗震救災英雄戰士”武文斌的遺物。他當年的戰友張金瑞告訴記者,地震發生時武文斌正在休假,主動請纓沖到第一線,后因過度勞累引發肺血管畸形破裂出血,搶救無效,壯烈犧牲。武文斌犧牲后發生了三件事。一是2萬余名當地群眾自發趕來,為其送行﹔二是妻子楊衛華身著婚紗,抱其遺像,拍下了兩人唯一的婚紗照﹔三是父親武中林抹干眼淚,穿上他的軍裝,站在了他的崗位上繼續抗震救災。

  鐵軍歷史上從不缺鐵骨錚錚的漢子,也不缺深明大義的親人。在不可計數的感謝信中,戰士徐超的父親徐根生在一封信裡這樣寫道:“我請首長轉告徐超:希望他和戰友們在抗災救災前線發揚革命戰士的鋼鐵意志,為黨和人民再立新功!”落款時間2008年5月25日,汶川地震后13天。

  那塊“鐵軍”盾牌,那面“鐵軍來了”的旗幟,成為了永恆的召喚。

  一個叫余陽的汶川小伙子,親眼目睹在這面大旗之下,子弟兵救鄉鄰於水火。兩年后他懷揣理想入伍參軍,二話沒說便選擇了鐵軍,然后在可以選擇退伍時,一而再、再而三地用盡心思留下。“隻要鐵軍一天需要我,我就一天不離開。”余陽說。

下一頁
(責編:曹淼、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