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網評精粹

思想脫貧需要更多“繡花功夫”

周麗雲

2017年07月18日13:4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一些貧困地區調研發現,在脫貧攻堅全面突破的關鍵時期,少數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部分貧困戶既不想投入物資也不想投入精力,坐等政府幫扶、救濟。(7月17日 《瞭望》新聞周刊)

到北京當保安嫌離家遠,到工廠干活嫌太累,自己找個活沒干幾天又喊“肩膀疼”,發生在中部地區一名二十六七歲貧困青年身上的真實故事,無疑是脫貧攻堅內生動力不足的典型案例。面對這種“油鹽不進”的態度,確實令扶貧干部感到“十分頭疼”。

存在內生動力不足的原因,一方面緣於少數貧困群眾信仰缺失、精神匱乏,國家意識和集體觀念淡漠,久而久之形成了隻想“獲得”不講付出的惰性思維﹔另一方面,一些基層干部在抓脫貧攻堅的具體工作中,片面地將脫貧攻堅視同為給錢、給物、上項目,不注意、也不善於發動貧困戶的主觀能動性,造成一些貧困戶產生“等靠要”的思想。

一面是“不脫貧決不收兵”的任務要求,一面是“任憑跑斷腿、磨破嘴就是不來氣”的貧困觀念,身處其中的扶貧干部此時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難啃的硬骨頭”。但“解鈴人還需系鈴人”,要解決貧困群眾思想上的問題,激發他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還是要從貧困群眾身上打開工作的突破口。這就需要扶貧干部必須克服急躁的情緒,真正下足繡花的功夫,多一點思想脫貧的“私人訂制”,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如針對自信心缺乏、脫貧能力不足的貧困群眾,就要加強文化知識和生產技能的培訓培養,增強他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能力﹔針對思想觀念陳舊、好佔公家便宜的,一方面要加強教育引導,一方面要充分發動周邊群眾做工作,幫助貧困群眾強化“懶散可恥、脫貧光榮”的意識。在脫貧方法上,要多採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增強貧困群眾的參與感,提升自我發展的勇氣、信心和能力。

脫貧攻堅不僅是貧困群眾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更會對貧困群眾的價值觀念、文化意識產生深遠的影響。以更多“私人訂制”的方式解決貧困群眾的思想貧困問題,推動實現貧困地區文化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這樣的脫貧才真正有內涵、更長遠。

(責編:謝磊、趙晶)
相關專題
· 網評精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