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多更好地共享發展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主要成就

中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黨組

2017年07月17日16:28    來源:《求是》

原標題: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多更好地共享發展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促進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把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作為促進公平正義、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不斷加大民生投入,深化制度改革創新,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多更好地共享發展成果,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

一、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就業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成為民生改善的堅實基礎、經濟發展的基本支撐、社會和諧穩定的“壓艙石”

促進就業創業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健全。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黨中央、國務院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不斷豐富完善促進就業創業的政策措施,先后出台《關於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的職工安置、農民工就業創業、農村貧困勞動力就業脫貧等重點群體就業作出重要部署,政策體系更加健全,擴大就業與經濟發展聯動效應日益顯現。

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城鎮就業人員從2012年末的3.71億人增加到2016年末的4.14億人,年均增加1082萬人。全國農民工總量從2012年末的2.63億人增加到2016年末的2.82億人,增加1910萬人。過去5年間,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年均在1300萬人以上,累計達652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1%以下的較低水平,2016年末為4.02%,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點。

就業結構不斷優化。從產業分布看,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不斷增加,就業結構正逐步從原來第一產業佔多數的“金字塔型”,向第三產業比重不斷上升的“倒金字塔型”轉變,第三產業就業人數佔比從2012年的36.1%升至2016年的43.5%,已成為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從城鄉分布看,城鎮就業人員比重不斷提高,從2012年的48.4%上升到2016年的53.4%。從區域分布看,中西部地區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和返鄉創業趨勢明顯,區域就業格局更加合理。

重點群體就業保持穩定。組織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和基層成長計劃,開展能力提升、創業引領、精准服務、就業幫扶、權益保護行動,促進更多畢業生就業創業,高校畢業生年底總體就業率保持較高水平。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職工安置工作整體平穩有序,2016年共有72.6萬職工得到多渠道妥善安置。注重精准施策,通過勞務協作試點、技能脫貧、創建就業“扶貧車間”等多種形式,促進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就業援助工作力度不斷加大,2012—2016年累計幫扶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2790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881萬人,共幫扶28萬戶零就業家庭中每戶至少1人就業,實現了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就業服務和就業質量不斷提升。推進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實施“互聯網+公共服務”,有效整合人力資源市場,提升公共就業服務能力,勞動力市場供需匹配效率進一步提高。加大職業培訓工作力度,實施職業培訓行動計劃,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試點,2012年以來累計約1億人次接受政府補貼職業培訓,勞動者素質進一步提高,就業穩定性逐步增強。職工工資水平逐步提高,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從2012年的46769元增加到2016年的67569元,年均增長9.6%。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從2012年的28752元增加到2016年的42833元,年均增長10.5%。

勞動關系保持和諧穩定。加強對企業勞動用工管理的指導,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截至2016年末,全國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90%以上,企業用工行為日益規范。指導企業在化解過剩產能中依法妥善處理職工勞動關系。持續推進實施集體合同制度“彩虹計劃”和“攻堅計劃”,截至2016年末,全國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審查並在有效期內的集體合同達到191萬份,覆蓋企業341萬戶、職工1.78億人。深入貫徹落實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意見,推動健全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的長效機制,持續組織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加大對惡意欠薪行為的打擊力度,農民工工資拖欠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健全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和勞動保障監察執法機制,在全國普遍建立實體化仲裁機構和基層調解組織,勞動保障監察“兩網化”基本實現地市全覆蓋,勞動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

下一頁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相關專題
· 《求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