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深入認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施戍杰  侯永志

2017年06月22日0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確立了新發展理念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怎樣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科學內涵?它與西方的發展理論有什麼區別?堅持這一重大思想的現實針對性是什麼?思考和回答這些問題,有助於深刻認識和准確把握這一重大思想。

從三重規定和三個維度理解“人民”

正確認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首先要深刻理解什麼是“人民”。

“人民”包含三重規定。一是量的規定。雖然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對人民的界定有所不同,但總體而言,人民是社會的主體,涵蓋某一歷史時期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現階段,我國人民涵蓋了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二是質的規定。人民代表歷史進步的方向,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三是主體構成的規定。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人民的范圍會發生變化,但構成人民主體的始終是勞動者。這是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同其他學說的根本區別所在。

進一步分析,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理解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一是從宏觀上看,人民是一個整體,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和根本動力。二是從中觀上看,人民由不同的社會群體構成,人民內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存在具體利益的差別和矛盾。三是從微觀上看,人民的利益與每一個人的利益緊密相連。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的集合”。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作為整體的力量不斷增強,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翁﹔人民內部不同群體間的財富和收入等差距雖然在一定時期可能擴大,但終將不斷縮小,走向共同富裕﹔組成人民的每一個個體將越來越充分地釋放自我個性,得到全面發展。

深入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科學內涵

發展是人類的永恆主題。發展為了什麼,靠什麼發展,發展成果由誰享有,發展政策如何制定,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人類歷史上不同的發展思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出發,對中國現代化實踐成功經驗的理論總結。它將人民置於發展的核心位置,超越了西方的發展思想。其科學內涵鮮明地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西方主流發展觀追求物質財富的積累,認為發展的目的主要是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產業結構的升級、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不太關注具體的人特別是普通勞動者的真實情況和感受。這一發展觀既沒有立足於滿足人的需求,也沒有著眼於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增長,但這樣的增長是不健康、不可持續的,經常被經濟危機打斷。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全方位滿足人的真實需要,全方位豐富和提高人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且,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隻追求少數人的全面發展,而是追求最廣大人民的全面發展。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一小部分人的全面發展是以絕大多數人的畸形發展和不發展為前提的。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主張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人民。在西方主流發展觀看來,勞動、資本和技術是物質生產的三大要素,但由於人均產量隻有通過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才能提高,因此資本和技術才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發展的本質是人類通過勞動不斷改造自然的過程。物質資本和科學技術確實能夠提高勞動效率,但它們都是人類勞動的創造物,不能與人並列。因此,從根本上看,發展源自人類的勞動。勞動不僅包括簡單勞動,還包括管理、創新等復雜勞動。發展最基礎、最根本的推動力量來自廣大勞動者。

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西方主流發展觀追求總量和效率,追求生產達到其可能性邊界,卻忽視了分配和公平,甚至認為平等的分配會抑制效率、損害發展。比如,20世紀80年代后盛行一時的新自由主義就主張經濟自由化、私有化,反對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從表面上看,在自由市場中,人與人可以平等競爭。但實際上,擁有資本的多寡決定了分享發展成果的多寡,並進一步轉化為資本擁有的更加不平等。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採用新自由主義政策都導致了收入差距的嚴重擴大,少數人攫取了發展的絕大部分收益。而且,由於私有化浪潮不斷高漲、社會福利大幅削減、政府管制全面放鬆、經濟金融化和泡沫化程度持續提高,市場失靈的風險迅速積聚,最終於2008年釀成了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人民的利益遭受更大損失。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則是要讓每一個個體都能分享到發展的成果,並不斷提高成果分享的公平性,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一方面,既然發展的最終目的不是物質財富的增長,而是每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公平分享發展成果就是發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既然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全體人民,讓全體人民公平分享發展成果就不僅具有合理性,而且是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讓社會財富不斷涌流的必然要求。

發展的戰略和政策始終圍繞人民。發展戰略和政策直接影響不同群體和個人的切身利益。在西方,有人主張更多發揮政府的促進作用,有人主張更多發揮市場的競爭作用﹔有人主張提高社會福利、縮小收入差距,有人主張容忍收入差距、強化經濟激勵。理論上的莫衷一是,源自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利益沖突,反映了其價值觀的片面和割裂,導致西方國家的發展政策左右搖擺、生產力發展受到重重束縛。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圍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圍繞最終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立足於不同發展階段的條件和要求,制定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和政策。實踐証明,隻有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協調好社會利益關系,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充分認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指導意義

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在這一新階段,發展面臨新條件、新任務,需要採取新戰略、新政策。但戰略和政策的轉變並不會自然而然地發生,需要以深化和統一認識為前提。在發展階段轉換的關鍵節點,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和指導性。

有利於破除“速度焦慮”,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不是提高經濟增長速度。隨著發展水平的提高和發展階段的演進,資源環境對發展的約束增強,勞動等生產要素價格呈上升態勢,因而經濟增速出現階段性下降具有合理性。在這種背景下,如果為了保持原有的經濟增速而片面擴大投資、延續高投入高消耗的發展方式,不僅經濟增長難以持續,而且難以實現其他發展目標,更不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反,保持中高速增長,堅持穩中求進,開創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的發展新格局,則能在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同時,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有利於更好滿足人的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不同發展階段,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在發展早期,就業和溫飽是人們最主要的需求。隨著物質財富的積累,休閑娛樂、身體健康、生活質量、生態環境越來越被人們所看重。著眼於增強人的幸福感受、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就應該圍繞這些新需求不斷提供新產品新服務、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實現發展的轉型升級。還應認識到,在一定發展階段,允許存在一定收入差距,是為了激發人們的勞動熱情,是在現有生產力條件下不斷增強發展動力的客觀需要。但是,收入差距應該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並且要堅持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作為奮斗目標。目前,我國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在新的發展階段,應更加切實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証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有利於全面深化改革,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明確了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民,將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作為檢驗發展成效的根本標准。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多推有利於增添經濟發展動力的改革,多推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改革,多推有利於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於調動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性的改革”。隻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才能凝聚最廣泛的改革共識,把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匯聚到改革和發展上來,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22日 07 版)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