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新媒體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韓震

2017年06月14日08:00    來源:光明日報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生產力特別是信息技術也在發生革命性變化,這些變化深刻改變了社會結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例如,基於網絡的新媒體就已經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溝通和交流方式,在目前無人不網、無處不網、無時不網的狀態下,我們必須關注新媒體發展帶來的新問題。

  第一,過去高位引領的傳播方式已經讓位於網絡互動式的傳播方式,這就使得價值觀傳播越來越多樣化了。過去的媒體傳播是專業性質的傳播,更具有組織性,要經過仔細的篩選和優化調整,以便達到傳播的最佳效果。這種傳播方式更能體現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取向,更能反映國家意志。然而,現在的移動終端所形成的自媒體現象,多為大眾交互式的傳播,傳播變得越來越具有自發性、隨意性,信息呈現碎片化趨勢,反映的往往是不同人群的即時感覺。

  第二,過去的傳播往往因信息的核對和信息內容表述的再組織,可以形成一定的冷卻機制,現在的傳播往往是即時的、同步的,具有很強的時效性,但也容易變成促進事態進一步發展的因素。也就是說,信息的傳播本身成為事件發展的內在動力,過去傳播的價值觀引導往往讓位於傳播本身引導著價值觀的嬗變與生成。這種變化的積極方面就是促進了思想文化的不斷豐富和更新,但也對文化的連續性和社會的穩定性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

  第三,過去有組織的、自上而下的傳播正讓位於每個人率性的信息發布,這大大體現了社會交往和信息交流的民主性,但也在削弱社會共識達成的能力。在社會結構和文化范式的快速轉型之中,人們的價值觀或思想取向發生某種不確定的漂移,這種漂移因為自媒體的表達進一步得到強化。人們的生存狀態差異造成了人們思想意識和價值觀的差異,這種差異的率性表達使得差異進一步顯現。正因為如此,中國人雖然比過去富裕了,但心理卻不像原來那麼寧靜了。

  總之,新媒體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更加豐富、更加具有自主性。與此同時,新媒體也使得社會意識出現碎片化的現象,這種碎片化如果僅僅是價值觀的差異化,還是可控的,但當這種價值觀差異相互對立甚而出現極化的時候,社會共識就會成為犧牲品。而沒有社會共識,一個國家就不能成為一個整體。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對於現代社會而言,共同的價值觀必不可少。共同的“價值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將國家和民眾凝聚在一起。它們幫助定義一個社會所支持和所反對的東西”。“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

  那麼,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培育和弘揚共同的價值觀,達成社會共識呢?

  首先,我們要積極介入自媒體,有意識地、主動地設置一些討論議題,如經濟社會發展、文化的進步等,提振民族自信心。

  其次,利用自媒體宣傳身邊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通過點滴之間折射人性的光芒。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廣大黨員、干部必須帶頭學習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模范行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眾、帶動群眾。

  再次,要少用大而空的概念,多用日常生活話語﹔少講抽象的大道理,多講日常生活的故事,拉近與人民群眾的距離,打動人民群眾的心扉,引起人們的共鳴。百姓的日常生活,如養兒育女的操勞、油鹽醬醋的安排,看似不起眼,實則隱藏著文化的源泉,具有價值觀的真正內涵。

  最后,在制度上鼓勵積極因素,批評負面意識,形成正能量,取得揚善抑惡的效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於社會生活方方面面。要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要潤物細無聲,運用各類文化形式,生動具體地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高質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訴人們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丑,什麼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什麼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要用法律來推動核心價值觀建設。各種社會管理要承擔起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責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體現價值導向,使符合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得到鼓勵、違背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受到制約。

  (作者:韓震 系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教授)

(責編:楊文全、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