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必須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信——訪中央編譯局原秘書長楊金海

楊金海

2017年06月02日17:00    來源:《上海黨史與黨建》

原標題:必須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信

  記者:自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以來,我們注意到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發生了一些重要變化,這突出地表現在旗幟鮮明地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上。那麼,能否請您談談發生這一重要變化的深層原因?或者說當前為什麼要突出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楊金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講得很及時,很有針對性和指導性,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此后,哲學社會科學界的同志們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更加堅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更加自覺地加強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教學等各項工作。

  在當前形勢下,之所以要特別強調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指導地位,是因為在近些年的理論研究和教學中,的確存在著對馬克思主義認識模糊、思想混亂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覺運用不夠、自信心不強等問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際工作中,在有的領域中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這種狀況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記者:就我們的觀察和體會而言,這些問題雖然不是主流,但其產生的消極影響特別是對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中指導地位的消解作用卻不容忽視。這些問題從思想根源上來說是否都與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有關呢?

  楊金海:是的。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的表現多種多樣,對馬克思主義或是不喜歡、不理睬,或是否定、丑化、惡搞,或是誹謗、逆反、對著干,或是給非馬克思主義者甚至反馬克思主義者唱贊歌,或是否定革命歷史,給已經有歷史定論的反動人物翻案等,凡此種種都是自覺不自覺地在弱化、邊緣化馬克思主義。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價值崩落,是非顛倒,造成嚴重思想混亂。有些別有用心的人乘機煽動對黨和政府的不滿情緒,造成社會混亂。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站在少數既得利益者的立場上否定革命歷史,否定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最后使中國社會改變顏色。這是極其危險的事情,如果對此置若罔聞,聽之任之,到一定時候就會造成天下大亂。到頭來,吃虧的還是廣大人民群眾,而得好處的是那些想變天的既得利益者。可遺憾的是,我們很多人特別是青年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常常被一些人所謂“自由”、“民主”的謊言所欺騙,跟著錯誤思想走。對此,我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和警覺,特別是要教育廣大青年,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善於識別是非,勇於追求和堅持真理,勇於和錯誤思想作斗爭。這關乎我們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在這方面,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負有特殊使命。所以,加強用馬克思主義作指導,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對於教育人民、團結人民、凝聚人心,保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記者:那麼,當前應該如何增強人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

  楊金海:關鍵是要解決人們的思想困惑,回答人們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面臨的理論問題是很多的。例如,在為什麼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有些人就常常提出這樣一些問題:資本主義國家不講馬克思主義,不是發展得也很好嗎?社會主義好,為什麼全世界大多數國家不搞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提出畢竟一百多年了,還管用嗎?我自己就經常在與聽眾交流中遇到這些提問,我想很多老師和理論研究者可能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對於這些令人困惑的根本性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這些問題,要讓人們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心是很困難的。而要回答好這些問題,就需要站得高、望得遠,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國內與國際的結合上把道理講清楚。

  記者:對於第一個問題“資本主義國家不講馬克思主義,不是發展得也很好嗎”,該如何講清楚?

  楊金海:這個問題初看好像有道理,但稍作分析就會發現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並不成立。

  其一,“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得很好”這個觀點本身不成立。從現實看,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但真正發展得很好的就那麼幾個發達國家,其余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有不少發展得不如我們的國家。從歷史來看,資本主義發展中的問題就更多,特別是少數幾個發達國家,都有不光彩的歷史,如販賣黑奴、實行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侵略政策,甚至在20世紀為瓜分世界市場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空前災難。我們國家就曾經飽受西方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蹂躪。

  其二,“資本主義國家不講馬克思主義”也不完全成立。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者雖然不講馬克思主義,甚至鎮壓馬克思主義者,但不等於廣大人民群眾不講馬克思主義。不要忘記,馬克思主義恰恰是產生在19世紀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所領導的世界性工人運動及其與資本主義制度的不斷抗爭(順便說一句,最近西方發達國家的工人罷工和“新社會運動”還在不斷發生),也不會有今天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實行的各種福利制度。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是巨大的,正是它成為改造資本主義制度的主要動力。

  其三,看資本主義好與不好,還要從理論上做出分析。例如,馬克思的資本主義危機理論早就從理論上說明了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和弊病,並預言資本主義如果不改變其制度,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它就永遠隻能在周期性的危機和動蕩中生存,並最終被新的社會制度所取代。從實踐上看,馬克思的預言是十分准確的。每一次危機都逼迫資本主義在制度上做出讓步和調整,向社會主義邁進一步。所以,今天的資本主義雖已經遠遠不同於十八、十九世紀的資本主義,它變得“好”多了,但這個“好”恰恰是社會主義因素越來越多,如福利體系、對資本的全球治理等。

  記者:那麼,對於“社會主義好,為什麼全世界大多數國家不搞社會主義”,又該如何回應和解答呢?

  楊金海:對於這個問題,若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它與上述問題一樣,只是看到了暫時的、表面的現象,而沒有從歷史的、本質的、世界潮流發展的高度看問題。如果就當下看,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確是少數,而且有的還比較落后,不令人滿意,似乎社會主義沒有什麼前途。但如果從社會主義的本質以及世界潮流發展的高度看就會發現,在當今世界上雖然傳統的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風光不再,但社會主義潮流依然沒有減弱,只是改變了形式而已,即特色社會主義大潮方興未艾。不光我國以及傳統的幾個社會主義國家在搞具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在搞特色社會主義。北歐的民主社會主義長盛不衰,盡管按照科學社會主義的標准我們很難承認這是真正的社會主義,但毫無疑問,它與傳統資本主義相比已經有了很大不同,特別是其分配制度以及相應的社會福利體系,已經在一定意義上打破了“按資分配”的資本邏輯,具有一定的社會主義性質,甚至具有低層次的“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性質。

  近年來,南美洲幾乎所有主要國家都在搞“21世紀的社會主義”,非洲也有一些國家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更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在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通過議會民主途徑上台執政,如薩爾瓦多、尼泊爾,並逐步推行社會主義政策。還有,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裡,局部地區由共產黨通過選舉上台執政,如在印度的兩個邦,共產黨執政多年﹔近年來法國有30多個城市或地區由共產黨執政。即使在比較典型的英美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因素也越來越多,包括福利體系越來越完善、政府調控市場機制越來越多,因為不斷出現的社會運動、經濟危機的壓力和日益深化的經濟全球化逼迫資產階級政府不得不加強分配制度改革和市場調控。難怪很多人到了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感覺它們很“像”社會主義。所以,就連西方一些主流思想家也越來越贊成社會主義,以致提出當今世界上有三種社會制度,即資本主義(以英美為代表)、社會主義(以北歐為代表)、共產主義(以蘇聯模式國家為代表)。這樣的制度區分正確與否姑且不論,但這表明社會主義已經越來越為更多的人們所接受。資本主義本質上是為少數私人資本服務的,社會主義本質上是為社會大眾服務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就整個世界發展的大潮流、大趨勢來看,社會主義因素在全世界的制度體系中會越來越多,包括各國福利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國家干預經濟乃至實行全球治理、國際關系民主化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逐步形成等,這些因素都是對資本主義的揚棄。

  一句話,就整個當今世界潮流來說,兩種社會制度的轉換正在悄然地然而卻是深度地進行著。可以說,這是當今乃至未來上百年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盡管從形式上看,資本主義還是今天世界發展的主流,但從實質上看,社會主義正在日益強盛。而且,中華民族在這樣的人類社會制度的轉化潮流中正在發揮並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們在全球治理體系中已經提供了一些並將繼續提供更多的“中國方案”。當然,世界兩大社會制度並存的格局還會長期維持,資強社弱、西強我弱的局面也不會在短期內改變。因此,我們既要站得高、看得遠,把握世界大勢,堅定制度自信,又要腳踏實地,主動適應世界潮流,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上新台階,同時,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記者:如何看待第三個問題,即“馬克思主義提出畢竟一百多年了,還管用嗎”?

  楊金海:這個問題也是一個模糊的、似是而非的問題。首先,這裡講的“馬克思主義”是指經典的馬克思主義,而我們講的馬克思主義是比較廣義的,是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既包括經典的,也包括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所以,籠統地說馬克思主義是一百年前的理論,是不對的。即使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也不能簡單說過時了,而要做具體分析。不錯,他們的思想也有歷史局限性,如馬克思沒有見過汽車,恩格斯沒有見過飛機,列寧沒有見過電視和計算機,因此他們不可能為解決汽車時代、信息時代的問題提供現成的答案。同樣,他們也不可能為各種特色社會主義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然而,他們思想中的一些基本觀點、原理是不會過時的,正像歐幾裡得的幾何原理、牛頓力學的基本原理並不會隨著社會發展而過時一樣,這些原理在一定范圍內永遠有效。

  記者:這裡所說的“一定范圍”,應該如何理解?

  楊金海:就是理論的有效范圍或條件。任何理論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在此范圍內,它是真理,會有效﹔而一旦超出這個范圍,它可能就成了謬誤,就會失效。所以,一種好的理論要發揮好的作用,還要有好的理論使用者。所以,當我們追問經典馬克思主義是否管用時,還應當追問自我:“我是否會用馬克思主義原理?”一種理論再好,如果你不會用,那它也不會產生好的效果。這本來是常識,但一到了社會科學領域,人們似乎就糊涂了,往往連常識都會違背。如果一個根本不懂物理學的人硬說牛頓力學過時了,人們會嘲笑他,而一些根本不懂馬克思主義的人硬說馬克思的某種理論過時了,人們居然不會嘲笑,還會附和。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經典馬克思主義中確有一些觀點過時了,因為它們發生作用的歷史條件已經不存在了。最典型的就是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爭取工人“八小時工作日”的觀點,已經隨著這個問題的解決而早已過時,隻具有歷史文獻的意義。但是,今天看來,經典馬克思主義中還有很多觀點和理論不僅沒有過時,而且還很有指導意義,概括地說:一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運用﹔二是經典作家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理論。今天學習運用經典馬克思主義主要就是要學習運用這樣一些基本理論。

  記者:其實,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一直注重根據社會實踐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根據社會實踐發展的需要創造新的理論,來指導新的實踐。近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此方面有何進展?

  楊金海:應該說,當前我國已經具備了構建自己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的基本條件。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我們主要是學習、引進國外思想還情有可原的話,那麼在今天這種狀況就應當自覺地樹立理論主體性,盡快建構一套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成就令世界矚目,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巨大,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升,中國正在從世界舞台的邊緣向中心邁進。與此相應,我們的經濟、政治、社會等各方面制度也越來越完善,顯示出其特有的優越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需要在世界舞台上發聲,把自己的主張講給世界﹔同時,世界上關注、研究中國的人越來越多,“中國模式”研究成為國際思想界、學術界的熱點,國際社會也越來越希望聽到來自中國的聲音,特別是國際學術界很想獲得中國學者有關自己國家發展的研究信息。遺憾的是,我們的國際話語權還很小,可以拿到國際學術界的成果還不多。主要原因:一則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仍然在探索中,再則我們把很多精力都用在了學習、研究國外的東西上,研究自己的東西反而較少,又不能把簡單照搬、模仿人家的東西再拿出去。即使研究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建設問題,也還處於初始階段,多具有零散性、粗放性、探索性、嘗試性,缺乏系統性、精細性、學理性、成熟性的學術成果。這跟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情況類似。今天,形勢發展逼迫著我們必須盡快轉變學術研究方式,從學習引進型研究轉向自主創新型研究,從粗放型研究轉向精細型研究,從零散型研究轉向系統型研究,從試探型研究轉向成熟型研究。這樣,才有可能使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相適應,盡快拿出全面反映中國自己發展道路的學術研究成果來。當然也應該看到,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實踐和我們黨創新理論的引領下,我國的學術領域已經創造了很多新觀點、新概念、新話語。這就為構建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奠定了基礎。

  記者:那麼,這些新觀點、新概念、新話語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楊金海:應當說,這體現在各個學科領域。比如,在哲學領域,30年前我們大多數人還不知道“價值觀”為何物,今天則變得婦孺皆知,而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寫進中央文件,成為中國人民追求和遵循的新型價值觀﹔在經濟學領域,我們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概念、新理論,從理論和實踐上都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同時,超越了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理論和西方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理論﹔在政治學領域,我們建立和完善了“一黨領導、多黨合作”的政黨政治制度,超越了蘇聯的一黨制和西方的多黨制﹔在思想文化領域,我們建立了“指導思想一元化、文化發展多樣化”的體制﹔在國際政治領域,我們在原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新理念和新思想。把這些新思想、新理論、新話語總結好,使之上升為學術思想、學術話語,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就會上一個大的台階,自立於世界學術之林,甚至能夠逐步引領世界。問題在於,我們這方面的理論自覺不夠、自信心不足。要知道,在一定條件下,“行易知難”,在實踐中做得好,不等於在理論上、學術上總結得好。正像中國古代有很高的建筑成就、豐富的建筑經驗,而缺乏完整深刻的富有嚴密邏輯的建筑學理論一樣。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傳統的“實用理性”思維方式,既要重視實用、實踐,又要重視理論、學術。一言以蔽之,我們有必要也完全有可能總結好中國經驗,並給出學理性的分析說明,建構起全新的反映中國現代化建設道路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

  記者:當前,如何開創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新境界?

  楊金海:這首先就涉及到一個指導思想的問題。自五四運動以來將近一百年的歷史告訴我們,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成就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取得的,這充分証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繼續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作指導,我們就不僅能夠在實踐上,而且能夠在理論和學術研究上進一步取得成就,開創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嶄新境界。我們應當有這樣的理論自信。同時,還應當看到,世界一百多年來的發展歷史也在確証著馬克思主義的合理性。馬克思主義對世界文明的深遠影響至少表現在兩個方面,即實踐和文化方面。馬克思主義對人類實踐的影響無與倫比,自從有了馬克思主義,世界上的勞動人民才第一次有了屬於自己的科學理論。正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的世界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推動下,世界格局才發生了巨大變化,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出現了目前的“一球兩制”即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並駕齊驅、並終將由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世界格局和世界潮流。還有另一方面,就是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思想文化的影響也十分巨大,無與倫比。應當說,在當今世界上,馬克思主義已經深入到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所以,薩特、德裡達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不可超越的。況且,我們中國人尤其應當對馬克思主義有感恩之情。因為有了馬克思主義,我們的民族才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解決了“挨打”“挨餓”的問題,真正站了起來、富了起來。隻要繼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一定能夠解決“挨罵”的問題,改變我們在世界舞台上長期被邊緣化、被貶低、被歧視的境遇,不僅在硬實力上強起來,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強起來。

  當前,我們學術界面臨的一個基本任務,就是把經典馬克思主義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融會貫通起來,打造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當下,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很多方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那麼,如何把二者既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關系講清楚,把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成就和經驗從學理上總結好,使之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上能夠進入學術體系、教學體系、話語體系,成為人們思考、研究和談論的對象,乃至成為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個十分緊迫的研究課題。唯有如此,中國才有可能在思想文化上逐步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並為世界的發展提供中國精神以及各方面的思想文化成果。唯有如此,中國才能成為世界人民所向往的地方,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最終實現。所以,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我們,“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並特別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總之,這個任務完成好了,就不僅能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思想理論支撐,也能夠為人類現代文明的發展提供智慧和力量。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楊金海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