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人民時評:溝通是建立互信的最好手段

王石川

2017年05月26日08: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有誤會、有矛盾並不可怕,很多時候,理解和信任正是在消弭沖突、化解誤會的溝通中建立起來的

日前,陝西省一交警大隊收到“胡亂作為,以權謀私”的錦旗,送旗人被依法拘留5日。照理說,這樣一件“微型”治安案件,過去也就過去了。可是,中央政法委和中央綜治委的新聞網站——中國長安網卻在法人微博上發起投票:交警隊該怎麼處置這一事件為好?結果顯示,34.5%的網友選擇“運用法律手段進行懲處以儆效尤好”﹔65.5%的網友支持“放下身段進行交流,以期取得諒解和信任好”。

面對指責自己的錦旗,作何選擇,昭示著不同的邏輯。針鋒相對,以儆效尤,也許立竿見影﹔放下身段,以理解求和解,則是另一種懷柔的方式。從網友投票看,后者顯然更孚人心。當執法人員節制手中權力,展現寬容襟懷,收獲的將是更多認同。

其實,這是一場可以避免的“交通事故”。對於送旗人而言,如果能多一點信任,多一點耐心,聆聽執法人員的解釋,自會打消挑舋式的登門問罪,更不會因此違法被拘。對身為公職人員的交警來說,要求更高一些也不為過,哪怕收到這樣的錦旗,也可以繼續解釋溝通,而不是抓住對方的錯處,讓自己擺脫尷尬。

孔子說過:“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這樣的境界,不易達到,但對雙方都是個啟示:保持交流溝通,不僅可消除誤解,更能消弭碰撞。所謂“不打不相識”,有誤會、有矛盾並不可怕,很多時候,理解和信任正是在消弭沖突、化解誤會的溝通中建立起來的。

習近平總書記曾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了解群眾所思所願,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政府機構願意與公眾溝通,出現公共事件時,該發聲決不裝聾作啞、視而不見,該溝通也不再居高臨下、惜字如金,而是主動宣講、真誠回應,贏得了公眾的歡迎和贊賞。

在這個互動過程中,肯定也會有群眾不理解、有誤會,甚至有怨氣。碰到這樣的情況怎麼辦?放棄溝通恐怕並非上策。“讓不同觀點碰撞,讓新的火花萌生”,中國長安網發起這個微博調查,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包容觀點摩擦和碰撞,才能形成真正的社會共識。

從道理上講,多一些推心置腹,就少一點誤解成見,多一些循循善誘,就多一分和諧共贏。但這還只是道理上的,現實生活中,公安民警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都非常大,要求他們時時處處克制情緒,也確實屬於高要求。正因如此,在這次調查中一些公安干警的留言特別令人感動。“我如果是這個交警隊長,如果真是我有錯,我會發微博道歉,承諾以后會做得更好。如果是誤會,也要在微博上解釋清楚,請媒體客觀報道交警工作的辛苦,闡明願意傾聽群眾批評聲音的姿態”,無論是這位北京交警的表白,還是政法委法人微博負責人的態度——“沒有不明真相的群眾,隻有不會溝通的權力”,都讓人感受到政法隊伍對自身自覺的更高要求。

在民眾權利意識日益增強、輿論格局日趨復雜的今天,做好溝通意味著很多。對建設性意見及時吸納,對困難及時幫助,對不了解情況的群眾及時宣介,對模糊認識及時廓清,對怨氣怨言及時化解,對錯誤看法及時引導和糾正……對所有公職人員而言,確實可以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因為隻有這樣,才能避免對抗性思維,防止情感沙化,為推動時代進步凝聚更多力量。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26日 05 版)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