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網評精粹

以清醒和定力消除“補償心理”

楊元戎

2017年05月24日14:3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我打拼幾十年,貢獻也不少,多吃一點、多拿一點,算什麼”“我能力、學歷都比他們強,憑什麼賺得比他們少”……縱觀公開通報的案例,因覺得自己“吃虧”而萌生“補償心理”,最終走上貪腐道路的黨員干部絕非個例。(5月22日 《中國紀檢監察報》)

“補償心理”,是指人帶有一定目的的付出后希望得到回報的心理活動。少數黨員干部受“補償心理”的影響,干一點工作就要求回報,比別人多付出點就覺得吃虧,心理的扭曲必然導致人格的缺陷,成為墮落的誘因。梳理十八大以來領導干部違法違紀案件不難發現,許多干部就是在“補償心理”的驅使下,放鬆自我警醒與約束,日漸放縱迷失自我,背離了黨的宗旨,污染了政治生態、損害了黨和人民利益,自己最終也身敗名裂,。

消除“補償心理”,首先要認清“補償心理”的表象與實質,保持政治清醒。表面上看,這些干部受“精致利己”思想的影響,把干好本職工作、本來應盡的義務,當成索取個人利益的籌碼,一旦回報與欲望不相匹配,就會滋生消極情緒,甚至不惜踐踏黨紀法規來“補償”自己。實質上,“補償心理”隻不過是這些貪官自欺欺人的借口,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黨性弱化、信仰缺失,漠視紀律規矩,把個人利益凌駕於黨和人民的利益之上,把為黨和人民工作當作“等價交換”。所以,黨員干部應看透“補償心理”的表象與實質,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切不可斤斤計較,總認為自己吃了虧,在欲望中迷失自我。

現實中,受“補償心理”影響的黨員干部往往看不穿“名”的誘惑、看不透“利”的陷阱,計較職務高低、報酬多少、待遇好壞,更有甚者在金錢上與商人老板看齊,結果是越比差距越大,越比心態越不平衡,滋生如“政治上無望,經濟來補償”“比他們強,憑什麼比他們賺得少”等病態心理。事實表明,腐敗問題很多都是從心理失衡開始的。因此,消除“補償心理”,黨員干部應樹立正確的“名欲”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盲目攀比,不錙銖必爭,處理好付出與回報之間的關系,永遠把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放在心裡、擺在首位。

除了保持清醒,消除“補償心理”還需有政治定力。意志薄弱、定力不夠,禁不起物質誘惑,心態一失衡,“補償”就會侵蝕心智,觸“紅線”破“底線”就是遲早的事。練就在物質面前不被“補償”的定力,需補足精神之“鈣”,加強黨性修養,陶冶道德情操,常念為人民服務之宗旨,永葆為民謀福祉之情懷。黨員干部增強政治定力,要有“敬”、有“畏”之心。有“敬”,就是對權力和人民心存敬意。權力的原味,是常懷公仆之心和清廉之心,黨員干部一旦進入公門,就應牢記宗旨和權力來源,擺正自己的位置,找准前進的目標方向,保持“臣門如市、臣心如水”的定力,位高不自恃、權重不謀私,堅守初心、一塵不染。有“畏”,就是對黨紀國法的畏懼,古語雲“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所欲而及於禍。”人一旦沒有畏懼之心,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許多落馬官員正是對黨紀國法不“畏”,才導致闖紅燈、越紅線。因而,黨員干部必須常懷敬畏之心,對黨紀國法心存敬畏,牢記“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警示,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堅守原則、底線。

消除“補償心理”,黨員干部是內因,起關鍵作用﹔黨紀國法和監督是外因,也具重要作用。這就要求黨員干部以清醒和定力,做到以平和之心對“名”,以知足之心對“欲”,以敬畏之心對“權”,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唯有如此,才不會在物欲橫行的現實面前迷失自我。

(責編:謝磊、趙晶)
相關專題
· 清風時評
· 網評精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