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新媒體輿論導向的形成規律與引導策略

金學東

2017年03月24日08:43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原標題:新媒體輿論導向的形成規律與引導策略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動權,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要求,新媒體的迅速崛起導致輿論導向偏離,進而對思想政治工作產生不利影響,而非理性輿論的傳播也會損害黨的執政基礎,應該引起廣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反思。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職能是保障媒體傳播沿著正確的輿論方向前進

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了解輿論本質特征以及新媒體輿論的特色,才能在各項工作活動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尤其需要明確的是,大眾傳媒領域對“輿論”認識存在一定的誤區,它泛指公眾對社會現象、問題、事物所表達出的態度、信念、情緒、意見和建議等,但“輿論”不代表正確的思想政治觀點。鑒於非理性、非智慧、非真實的干擾因素,公眾身份的“客體屬性”往往要麼表現為“矛盾統一”,要麼表現為“矛盾對立”,由此一來,經過媒體傳播“發酵”的輿論就會出現錯誤導向——媒體傳播載體的優勢越大,輿論導向錯誤就越嚴重。

當前我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傳播領域呈現出不均衡局面,擁有互聯網技術優勢的新媒體影響了傳統的文化意識形態傳播環境,輿論生態日益復雜。結合現狀主要有以下三類表現。

第一,新媒體輿論主體復雜化,輿論生成速度快、導向明確。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動之初,輿論主體仍然保持著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包括廣大報紙、期刊、電視、電台等,媒體傳播可以有效地控制在正確輿論導向主線之上。新媒體的獨立性不斷增強,“自媒體”的大量涌現,導致輿論主體日漸復雜。一方面,主流媒體在強大的新媒體浪潮沖擊下被“邊緣化”﹔另一方面,新媒體較低的操作門檻同時“准入”一些缺乏新聞操守和正確輿論導向的“推手”、“寫手”,在日漸規模化效應下,輿論生成的速度更快,導向也更加明確。

第二,新媒體輿論客體碎片化,輿論表達更加情緒化、非理性。“碎片化”是互聯網時代信息的重要特征,基於這種信息模式構建也導致輿論客體的“碎片化”,不同年齡、性別、學歷的新媒體受眾的關注方向是千差萬別的,單純地以信息類型劃分,就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諸多類別。但無論哪一種信息類型,越是明顯的輿論效應,對客體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如“標題黨”就是充分利用這一種受眾心態——新媒體輿論客體的碎片化程度越高,在某一領域的可辨別力或深入性就越差,從而更容易接受虛假信息和不實言論,並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斷放大非理性特征,產生焦躁、憤怒、恐懼等情緒,而這也是新媒體被貼上“反傳統、反主流”標簽的主要原因。

第三,新媒體輿論自身自由化,輿論傳播缺乏有效的制約途徑。新媒體與互聯網一樣存在極大的開放性,它極大地釋放了“話語權”,構建了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空間,微信、微博、博客、BBS等新媒體平台上允許各種觀點、情緒、意見和建議的表達,而這些構成輿論的基本要素中,既存在真實的人民心聲,也包括大量別有用心的虛假信息、煽動言論,例如基於商業營銷炒作的“假新聞”,甚至以挑起社會矛盾為目的的無中生有的炒作。在傳統媒體傳播機制中,一旦發現此類問題可以通過市場、發行渠道進行有效遏制,而互聯網技術支撐下的新媒體則無法做到。新媒體傳播速度快、成本低,傳播者與生產者“合二為一”,借助轉發機制可以輕鬆地對問題焦點推波助瀾,對社會穩定和人民群眾正常的生活、生產造成惡劣影響。

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重視新媒體輿論導向的形成規律

中國共產黨一貫重視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也被譽為“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這其中自然也包括對輿論引導的職能。“輿論”的存在形形色色,但輿論導向卻有好壞之分。當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博弈,本質上是主流文化價值觀和非主流文化價值觀的交鋒,實則更是輿論導向爭奪之戰。

傳統媒體保持了輿論導向和傳播價值的一致性,在此基礎上,報紙、期刊、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能夠保障信息真實性、分析科學性、結論正確性,社會公眾也更加接近事實。而新媒體所表現出的“互聯網”特征,本質上是構建了一個“二元化”或“二維化”輿論空間,信息制造者完全可以足不出戶提供輿論素材,不僅憑空臆斷、以訛傳訛甚至添枝加葉,由此造成信息嚴重失真,新媒體輿論導向與現實發展方向呈現“錯位”狀態,這樣一來不僅不利於人民內部矛盾解決,反而會不斷激化公眾情緒。

思想政治工作要實現有效的輿論導向控制,就必須重視新媒體輿論導向的形成和演化規律,充分挖掘思想政治工作優勢,實現輿論正確導向,這不僅僅是政治方向的正確導向,也包括內容、模式和空間上的正確導向。

思想政治工作中應突出新媒體輿論導向

要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促使其在新媒體領域有所作為,就需要避免內容臉譜化、形式單一化和思維程式化,提升黨的理論、方針、政策的親和力和認同感,這也是避免新媒體輿論導向錯誤的重要策略。

首先,加強新媒體與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基於主流價值觀維護輿論的社會主義方向。新媒體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它對輿論導向產生的影響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互聯網技術,而互聯網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廣泛滲透和應用,為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合新媒體提供可行性。本質上,“互聯網”和“新媒體”都不是輿論導向的影響因素,關鍵是誰在使用這一平台工具,思想政治工作者通過有效地利用新媒體,可以實現主流價值觀更廣泛地傳播,在引領正確輿論導向的同時,引導社會公眾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打鐵還需自身硬”,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豐富的知識理論、成熟的實踐經驗,才能更鮮活、更形象地傳達思想政治內容﹔同時,新媒體與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還要講究策略和方法,一方面從新媒體管理者入手,包括廣大電信運營商、媒體平台運營商等,針對他們加強思想政治培養,可以更有效地實現輿論監控。另一方面,針對新媒體輿論導向機制進行剖析,了解它的形成條件和規律,從而制定完善的防治措施。

其次,提高新媒體輿論主體及客體的思想政治水平。當前,新媒體使用人數規模不斷擴大,輿論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界限開始模糊,除了正規新聞從業人員之外,人人皆有話語權,人人皆有發布渠道,在這種環境下更應該提倡媒體傳播的“公眾操守”。因此,提高新媒體輿論主體及客體的思想政治水平,應該作為當前我國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包括互聯網素質培養、提升分析能力、強化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等。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不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要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傳播和宣傳,實現個人、社會、國家在價值觀上的統一。

最后,促進新媒體輿論監管體制的建設健全,實現輿論導向的科學預測。從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角度分析,互聯網新媒體業已成為社會意識形態斗爭“主陣地”。新媒體是一個新事物,利用傳統媒體監管體制顯然不具備可行性,也無法實現預期的輿論導向監控效果。基於新時期我國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新需求,以及對象、內容、途徑的新變化,積極展開新媒體輿論監管體制的探索,發揮“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的先導性,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進而開創有利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輿論導向機制。

(作者為天津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

【參考文獻】

①《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44年。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論壇》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