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人民要論: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

周弘

2017年03月23日07: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當今世界,多種矛盾疊加交織,世界經濟復蘇緩慢,逆全球化浪潮來勢洶洶,世界發展格局發生著深刻復雜變化。與此同時,中國正奮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中國的發展煥發出勃勃生機。中國經濟成為全球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發展為世界增添了信心,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命運空前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正如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國際場合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

當今世界進入一個新的大規模結構調整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保持了70多年相對和平的發展,如今進入一個新的大規模結構調整時期。以西方工業文明為主要動力和引力,以廣大發展中國家為主要原材料基地和商品市場,以發展不均衡、分配不公平為主要特征,並時而伴隨強權戰爭的世界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近些年,發達國家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不斷下降,其工業制造業加速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就業出現了兩極化趨勢:一方面,發達國家繼續佔據科技前沿並引領高端服務業發展﹔另一方面,存在大量低端就業,一些人甚至長期失業。許多中低端制造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層面形成了新的跨越國界的產業鏈,在國家層面則出現了快速的產業調整和分工。這樣的調整使得國家間產業聯系日益緊密,以中低端制造業為主的國家對高端技術和世界市場的依賴如同擁有高端技術和金融服務的國家對中低端制造業國家的依賴一樣,誰也離不開誰。各國產業之間的高度相互依存,成為這個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

產業結構調整並不是均衡的,有些國家快些,有些國家慢些,有些國家則停滯不前。不同國家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受益的程度也不同,當前的世界體系和全球治理機制並不能保証各國普遍均衡地從發展中受益。而各個國家採取的不同政策對這一進程也產生了不同影響。有些國家採取適應發展要求的政策措施並實現了較快發展,有些國家沒有根據變化了的世界形勢做出恰當的改革和調整,因而失去了發展機遇。世界發展不均衡,成為這個時代的又一個重要特征。

幾乎在所有國家,改革和調整都引發了社會結構變動和社會利益重新分配。有些國家承受住了這樣的變化,社會結構出現了有利於經濟發展的良性變化。但也有些國家難以承受產業調整帶來的劇烈震動,甚至出現了社會分化斷裂現象。另外,人口變動加劇了社會結構變化。經濟和戰爭移民大量涌向經濟繁榮和福利優渥的國家,給那裡的社會帶來不小沖擊,宗教和文化差異又加劇了這種沖擊。社會結構快速變動,是這個時代的第三個重要特征。

經濟社會的調整變動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在有些國家,各種政治思潮和意識形態因應社會矛盾開始出現兩極化、對立化傾向,“國家主義”“地方主義”“民粹主義”甚至更為極端的口號和政綱開始被一部分人接受、信奉。世界發展走向更加復雜多變。

世界既面臨發展不均衡的挑戰,又迎來共同發展的機遇

全球性的產業、社會和觀念大變動將世界帶入一個新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經濟全球化動力和逆全球化傾向同時存在,世界市場深度整合與市場失靈現象同時存在,完善全球治理與肢解全球治理的力量同時存在,國家之間合作不斷深化與惡性競爭逐漸顯現同時存在。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人類生產進步和生活改善的必由之路,但發展和調整過程中出現的不均衡現象既普遍存在,又是人類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既是世界整體發展進程中的局部性和階段性難題,又可能對世界產生嚴重負面影響,甚至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性后果。

面對發展不均衡帶來的威脅,人類曾提出過一些影響世界秩序和國際規則的理論。但是,有的理論是為了維持國家間的相互制約和制衡,而不是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有的理論強調競爭,認為唯有競爭才能提高效率﹔有的理論甚至論証了強權和依附的合理性,借以固化不均衡的狀態。如何建構一套適應當代世界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既有利於世界各國發展,又能使這些發展不是相互抵消而是相互砥礪、相互促進,進而匯成各國共同發展的洪流,這是當今世界面臨的一道難題。

世界力量的多重交錯既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挑戰,也孕育了多重機遇。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將整個世界聯接起來,商品、服務、資金、技術、人員等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流動,越來越多的財富在流動中被創造出來。發展不再是發達國家的專利,發展的活力從發展的邊緣地帶、從窮鄉僻壤中迸發出來,使得生產力分布不斷調整、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生產成果不斷為更多人所享有。不僅僅是生產的全球化,交流、交通、技術等多重的全球化成為促進人民富裕和文明進步的大趨勢。事實証明,多角度、多層次、多領域地加深和擴大合作所產生的公共利益和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國家間對抗所能獲得的國家私利。如果中國不斷發展,新興國家不斷發展,一些最窮國也開始發展,這些發展都出現在多重全球化的框架下,就能為全人類創造更多共同利益。在這個基礎上,為了保護和增進共同利益而構建起利益共同體,遠比零和博弈、贏者通吃更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理應是人類共同命運的歸宿。

中國的發展路徑和理念有利於世界均衡發展、共同發展

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由於長期徘徊於農業文明而遭到先行跨入現代工業文明的西方列強的沉重壓迫、野蠻侵略和瘋狂掠奪。面對落后挨打局面,中華民族的優秀代表奮起反抗,經過反復實踐、比較,引進了馬克思主義,並使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國情有機結合,形成了中國當代文明發展的思想指引,探索出與西方模式不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不斷克服西方工業文明的弊端,在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的過程中揚棄、成長、改革、進步,在幾十年時間裡跨越發達國家數百年的發展階段,形成了與西方均勢理論、零和博弈的邏輯和方式不同的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的發展路徑和理念包容性強,有利於世界均衡發展、共同發展。

首先,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的發展有效降低了世界發展的不均衡性和單純逐利性。正如習近平主席2015年在美國華盛頓州訪問時的一次講話中所說:“我們用了30多年時間,使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13億多人擺脫了物質短缺,總體達到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嚴和權利。這不僅是中國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也是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更是中國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的重要貢獻。”對於有著類似歷史經歷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中國的發展歷程是可供分享的實踐經驗和精神財富。

其次,中國曾深受強權勢力侵害,因而堅定維護主權平等原則,尊重各國核心利益,堅決反對恃強凌弱,奉行平等互利,提倡合作共贏,包容多元文化,這些主張都有利於世界均衡發展。中國倡導以平等參與、責任共擔和利益共享的方式解決全球治理難題,支持聯合國等多邊國際治理機構發揮更大作用,以多種文明共存共榮為目的,而不是以一國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第三,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還有5000多萬貧困人口。因此,中國的發展還在路上。在發展過程中,中國需要和平合作的國際環境,也歡迎致力於發展的各國與中國同行並進,形成和平發展的世界主流、時代潮流。可以說,中國提出和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不僅有利於中國自身的均衡、可持續發展,也有利於世界的均衡、可持續發展。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進一步闡述了中國打造富有活力增長模式、開放共贏合作模式、公正合理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發展模式的主張,號召世界各國“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堅定地站在了維護和推動世界發展的潮頭。

“一帶一路”建設體現中國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

將自身的發展與世界其他地區的發展聯系起來,互通有無、相互促進,不僅是當代中國人民的訴求,也是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人民的訴求,還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訴求。新的人類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理應回應這種訴求。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充分體現了中國致力於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理念和方式。“一帶一路”建設體現了中國一貫倡導的國際准則,即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持開放合作和平等參與,倡導求同存異與文明寬容,遵循市場規則並堅持市場運作,兼顧各方利益並堅持互利共贏。“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在於“通”。往來不窮謂之通。“通”可以整合資源、彌補缺失,可以豐富物資、提升技術,可以聯絡感情、化解矛盾,可以利益共享、命運共擔。因此,中國提出政策溝通,以加強各國之間的政策協調﹔提出設施聯通,以打通便利貨物運輸的通道﹔提出貿易暢通,以惠及“一帶一路”沿線數十億人口﹔提出資金融通,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提出民心相通,以加強沿線國家人民的友好往來和相互理解。這“五通”將使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互通,形成多方面、多層次、多領域的國際合作與共建共享。

“一帶一路”建設的一項具體實踐就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成立與運行。成立亞投行的主要目的是彌補國際發展融資體系的不足,滿足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同時推動國際合作,促進亞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為亞投行的最大股東,中國在亞投行中奉行的是嚴格的市場規則,採取的是高標准的多邊主義管理規范。從所有權來看,亞投行為創始成員國所共同擁有並管理,是一個典型的利益共同體﹔從運行規范來看,亞投行制定了一整套嚴格的市場規則﹔從組織原則來看,亞投行採取了多邊主義的決策程序﹔從工作方式來看,亞投行體現了共同工作和共同受益原則。隨著亞投行工作的逐步開展,以合作共贏方式推動世界發展的力量將進一步增強。

中國正處於快速發展進程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中國還需要堅持不懈努力,也需要一個公平公正的世界市場、一個良好友善的國際環境,需要更多更深更廣的國際合作。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通過與世界共同發展,實現了自身的發展目標,也為世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習近平主席多次重申,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和“便車”,共同實現整個世界的發展。無疑,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學部副主任)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23日 07 版)

推薦閱讀


習近平可持續安全觀是照亮世界和平的一盞明燈

學者解讀習總書記談“三農”創新: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政府工作報告是一面“鏡子” 展現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

顏曉峰: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怎樣聚焦解決突出問題

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永恆課題

把“互聯網+”思維內化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驅動力

把脈轉型升級:中國正由“世界工廠”變為“世界市場”

《政府工作報告》有哪些“真金白銀”

新發展理念的哲學智慧

熱點辨析:深刻認識黨紀嚴於國法的必然性

把脈轉型升級:中國正由“世界工廠”變為“世界市場”

堅持黨對國有企業領導怎樣抓住“根”和“魂”

(責編:黃瑾、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