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書庫>>《中國經濟新方位》

《中國經濟新方位》

“互聯網+”:拓展網絡經濟空間

2017年02月21日09:0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編者按:近日,由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編寫、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經濟新方位》一書正式出版發行。本書是國內首部系統闡述中國經濟新方位的權威著作,緊密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從“怎麼看、怎樣辦、如何干、為誰干”四個角度深入分析中國經濟新方位。本文系該書第八章“新經濟——加快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第二節摘編,以饗讀者。

目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的發展階段,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可持續,原來的投資熱點和主導產業都面臨趨勢性的下降。無論從宏觀經濟數據還是從微觀經濟實踐來看,“互聯網+”對經濟新動能的培育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將成為經濟新常態下拓展經濟新空間、孕育經濟新增長點、促進新產業和新業態發展的重要載體。

一、“互聯網+”提供經濟增長新動力

在投資領域,首先互聯網產業本身就有無數的投資機會。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新興的產業,本身就有很多新興的業態,同時會孕育出無數新的商業模式。互聯網等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也將形成一大批新的投資熱點,同時給存量經濟帶來新的生機。以城鎮化為例, 城鎮化要發揮拉動消費擴大、優化投資、改善民生的多重效應,互聯網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切入點。真正的智慧城市應該是自然系統、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互相交融的,互聯網可以有效打通各大系統之間的天然性和制度性屏障,也有助於各大系統自身的優化。大數據、互聯網技術的加入,可以極大地提高城鄉建設規劃的科學性,可以實時監測各項環境指標和污染指標。對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同樣如此,互聯網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讓我們的生產效率更高,讓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讓應急預警體系更加靈敏。

在消費領域,互聯網產品和服務與市場聯系緊密,能夠催生大量個性化、多樣化需求,互聯網經濟的邊際成本遞減和長尾效應將極大降低滿足個性化需求的邊際成本,同時新技術、新模式也將創造更多新的消費產品和服務。消費的升級最主要的拉動群體是中產階級。有人預計中國的中產階級到2020 年比例將達到45%左右。互聯網在發掘中產階級群體的消費潛力方面具有巨大優勢。例如線上和線下的互通(O2O),比較典型的例子一是團購,二是打車軟件。以打車軟件為例, 司機可以競價叫車,減少了跑空的概率,對消費者來說出門就有車可乘,更加方便和節約時間,對於打車軟件的公司來說,現在的軟件雖然是採用免費經營模式,之后同樣會有大量的增值業務來源。

二、“互聯網+”有利於擴大國民財富總量

互聯網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公眾參與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等方面具有擴大國民財富總量的先天優勢。

首先,互聯網可以大幅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在要素層面上,互聯網雖然不直接提供土地、勞動力、資本、能源、原材料等生產要素,但通過人與人的相聯、人與物的相聯、物與物的相聯,極大拓展了各生產要素之間的觸點,極大解決了生產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有利於促進要素供給與需求的匹配,進而減少要素資源浪費,擴大生產者可利用要素的數量和范圍,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

其次,互聯網為公眾參與生產過程提供更大的可能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是共享理念的內在要求,這意味著共享不只是結果導向,也是過程導向,不只是權利,也是義務。從價值理念上看, 如果隻強調共享,不強調參與,難免出現“搭便車”和“公地悲劇”,人人坐享其成隻會坐吃山空,隻有社會各界在互動合作中避免零和博弈、創造共享價值,才可能實現社會整體福利和公共價值的提升,為更高水准的共享創造條件。隨著網絡社會的深入發展,在生產領域消費者越來越多地參與生產環節和投資活動,成為凱文•凱利所謂的“產消者”, 在公共事務領域,公眾的參與意願和參與需求日益強烈,“參與”和“盡力”不必作為強制約束,而是順應民意、體現民心。有了更高程度的參與,國民財富的增長也自然水到渠成。

最后,互聯網是通過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的沃土。互聯網在刺激新供給進而創造新需求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供給端,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帶來新的生產方式革命,工業領域隨著信息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將產生更智能化、個性化的新產品,服務領域在傳統經濟條件下無法解決的痛點被發現和彌補,新的產品和服務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經濟在供給端的活力進一步迸發。在需求端,隨著社交網絡的發展,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頻次和范圍大幅提升,信息傳播的速度更是日新月異,供給端的新產品新服務向需求端轉移的速度也令人瞠目結舌,供給和需求之間的距離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都被大大壓縮。由此可見,互聯網必將在新一輪的供給側改革中發揮生力軍作用。

三、“互聯網+”打造新的產業競爭力

農業關乎國家穩定、民心安定,關乎糧食安全、國家安全。互聯網是農業組織形態的新框架、農民生產經營的新工具、農村全面發展的新載體,可全面對接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等各個環節。針對當前我國農業存在的組織形式小散、生產方式粗放、服務水平滯后、質量安全缺失等一系列突出問題,“互聯網+現代農業”將為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有效途徑。

一是互聯網有利於實現農業生產的標准化。到了互聯網的時代, 因為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結合,農業生產標准化成為可能。例如大棚裡面的光照水平夠不夠某個種類的植物的生長,不夠的話可以自動補光, 補到多少有准確標准,比如實時檢測這個土壤裡面的含水量,不夠的話直接自動補水,並根據不同植物實現定點滴管,極大節約水資源。這些現代化的技術可以讓農業的標准化生產提升一大步。

二是有利於創建廉價而且高效的營銷入口。以前農民賣自家的農產品很難形成規模,而互聯網的出現使農產品買賣變得更加高效便捷, 甚至每家每戶都直接可以利用網絡平台銷售。互聯網也為農業專業化組織的發展提供了契機,降低了信息溝通成本,減少了信息不對稱現象,有利於形成網絡規模效應。

三是有利於樹立安全健康的品牌形象。中國最熱點的社會問題之一就是食品安全,互聯網在農業的運用可能也會帶來一線轉機。例如二維碼的廣泛應用,掃一下二維碼,農產品的出產地、生產者姓名、採摘時間、培育方式、運輸渠道、進超市時間等信息可以進行全流程追溯,對農產品品牌的安全形象的樹立是非常重要的。

四是有利於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農民金融需求的滿足與小微企業有類似之處,都是比較小額但又蘊含較大風險,所以傳統金融機構貸款積極性較低。利用互聯網金融小、快、准的特點,對滿足廣大農民擴大再生產的需求具有實質性推動作用。

工業制造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互聯網正在成為驅動制造業變革的核心力量。作為共性技術和關聯紐帶,互聯網可以實現企業與個人用戶、企業與企業用戶、企業與產業鏈上下游的高效協同,有利於推動產業提質增效升級。

一是工業的智能化。利用一些大數據來分析不同的客戶群的需求,進行智能化的工業生產,改造傳統的工廠,改造傳統的物流。智能制造是工業4·0 最重要的特點,也就是充分利用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先進技術工具,對原有的工業生產方式進行智能化的改造。

二是產品的定制化、個性化服務。比如,紅領集團的服裝個性化定制模式中,消費者可以直接在服務平台上提出需求,柔性化生產線在7 個工作日即可交付。這一模式既以批量化的生產形式控制了生產成本,又以個性化的產品形態滿足了用戶需求,實現了傳統服裝制造業企業的轉型升級。

三是發揮分散化組織的優勢。現在的華為和海爾這些傳統的制造業企業,都在進行組織層面的改造,往分散化的方向改造。在內部成立創業基金、眾創空間等創業載體,鼓勵每一個員工成為創業者,發揮“蜂群智慧”為整個大的企業集團服務,真正體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精神。

四是帶來資源環境代價的減少。互聯網為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集約經濟提供新的路徑選擇。政府部門和相關企業通過互聯網,可以實現資源環境的動態、實時監測,促進生態環境數據的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實現綠色生產和管理。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通過互聯網,能夠打造逆向物流回收體系,創新交易方式,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發展。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把信息產業的時代定義為服務業的時代。加快發展基於互聯網的政務、醫療、健康、教育、旅游、社會保障等新興服務,有利於創新服務模式、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服務效率、改善服務質量。

“互聯網+服務”帶來的改變首先體現在服務的個性化上。例如在電商的服裝銷售領域,比較大的挑戰是衣服是否合體,而現在有的企業推出了“互聯網+”試衣鏡,通過智能獲取和識別消費者形體特征,向消費者呈現試衣效果,從而方便、快捷地挑選到心儀的衣物。

互聯網可以匯聚個人的力量成為集體的智慧,打造出共享經濟的盛宴,這一點在信息類服務業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比如在線教育,目前,全球最大的慕課平台已經集聚了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北京大學等全球頂尖學府最優質的教師和課程資源,累計為全球近200 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 余萬學生提供了課程服務。

另外一個趨勢就是服務主體的多元化。眾籌、眾包、眾創平台將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每一個人將不再是單純的服務的享受者或提供者,而是成為產消者,參與到生產和服務過程之中。我們對知識的理解可以上傳到wikipedia 或百度百科為大家所共享,我們富裕的房間可以通過airbnb 出租給短期到這個城市旅行的旅客,我們閑置的資金可以通過眾籌平台貸給有資金需求的創業者,等等。

未來的世界必將是“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時期,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和互聯網思維的普及將大大拓展經濟發展的新空間,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增加新的動力。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