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書庫>>《中國經濟新方位》

《中國經濟新方位》

破除經濟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失衡

2017年02月20日14:04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編者按:近日,由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編寫、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經濟新方位》一書正式出版發行。本書是國內首部系統闡述中國經濟新方位的權威著作,緊密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從“怎麼看、怎樣辦、如何干、為誰干”四個角度深入分析中國經濟新方位。本文系該書第七章“新主線——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第一節摘編,以饗讀者。

2016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對我國經濟發展現狀把脈的基礎上,繼2015年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首次提出“重大結構性失衡”的判斷。會議認為,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努力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

一、重大結構性失衡是中國經濟突出矛盾的根源

從近幾年GDP的季度增長率來看,這種趨勢很明顯。雖然經濟新常態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經濟中高速增長,但增速的趨勢性下降,而且呈L型的探底運行,帶來了一系列經濟問題的“並發症”。

為什麼說突出矛盾的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從表面上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是需求結構的失衡。在需求結構的失衡方面,消費過輕, 投資過重。前幾年,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消費佔GDP 的比例不斷下降,投資佔GDP 的比例不斷上升。而投資是要形成生產能力的,多年的投資高速增長使各行各業都充滿過剩產能,即投資形成的生產能力大於消費需求。所以說,中國經濟的問題,並不是需求不足,而是社會的供給能力超過社會的購買力而形成的產能過剩。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企業不敢再投資,於是以投資驅動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就走到了盡頭,再也持續不下去。更深層的問題在於,對於這種狀況,如果再以投資創造需求來應對,如果用增加財政開支應對經濟增速的下滑,將會帶來更多的過剩產能,使結構失衡更加扭曲。

面對這種結構性問題,傳統的宏觀刺激政策不會起到人們所設想的作用。因為結構性失衡,它的根源在於社會購買力跟不上供應能力。而社會購買力又反映在收入的增加,居民收入的增加跟不上投資所形成的產能增長。結果表現為居民投資佔GDP 的比重逐年下降。在其背后,實際上反映的是居民收入增長的滯后,滯后於GDP,更滯后於投資。所以,在結構性衰退面前,傳統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要失靈。不僅要失靈,而且會造成新的結構扭曲,引起結構進一步失衡。

二、經濟發展重大結構性失衡的表現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報告2012》時提出“經濟結構失衡指數”(Economic Structural Imbalance Index),認為中國長期推行的政府主導型需求管理政策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不斷加劇經濟結構失衡程度。2016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經濟運行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有所積聚,部分地區困難增多等。

產能過剩主要發生在制造業。制造業領域一些行業、一些產業出現產能過剩,尤為突出的是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焦炭這些傳統的產業。近年來,光伏、風電設備這些新興的產業也出現了產能過剩。

消費市場上的突出矛盾是有效供給不足,供需出現錯位。目前,我國消費市場上不同收入層次的消費者在尋求與之需求相對應的商品時存在困難,甚至不能很好地找到自己消費的平衡點,購買力難以徹底釋放。我國消費信貸市場發展水平與居民需求不匹配問題也很突出。在小康型邁向富裕型消費的過程中,先儲蓄后消費的個人積累過程已經無法滿足需要,金融市場的發展,特別是消費信貸市場的發展已經成為制約潛力釋放的重要因素。

隨著全球經濟持續放緩,貿易增長不確定性增強,要求中國從過度依賴外部需求向依賴內生增長轉變,內生增長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創業創新、第三產業、新型城鎮化,成為中國內生增長的主要動力。然而,這些動能的激發還不夠充分。

三、破除經濟發展重大結構性失衡的關鍵在於改革

重大結構性失衡是中國經濟突出矛盾的根源,也是“問題導向”的治理思維下對問題的精確診斷。重大結構性失衡的焦點,就在於產能過剩。而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許多矛盾,都是產能過剩引起的, 或與產能過剩密不可分。破解這個問題的根本之策就是基於實現有效供給的結構性改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

因此,解決重大結構性失衡的根本途徑,就是以改革促轉型。用改革手段去解決重大結構性失衡,不是就具體問題談具體問題,也不能隻針對“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去改,而應立足於對供給端妨礙供給結構適應需求變化的舊體制的改革。尤其是“有形之手”越位和缺位比較嚴重、起反作用比較大的領域,應作為改革的重點。這就要求通過產權確權和保護、負面清單等舉措,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的關系,讓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讓過剩產能在改革中逐步轉化成有效產能,不斷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率。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