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獨家特稿

《中國經濟新方位》

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

2017年02月13日09:19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編者按:近日,由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編寫、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經濟新方位》一書正式出版發行。本書是國內首部系統闡述中國經濟新方位的權威著作,緊密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從“怎麼看、怎樣辦、如何干、為誰干”四個角度深入分析中國經濟新方位。本文系該書第二章“新常態——經濟發展與政策的趨勢性變化第一節摘編,以饗讀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及時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形成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決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政策框架。這是對當前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變化的准確分析判斷,是對經濟增長速度逐漸放緩和質量效益提高的深切關注,揭示了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的新變化和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我們要站在戰略全局高度,認識、把握、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不斷完善經濟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大邏輯。

一、 中國經濟增長環境出現了重大變化

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率接近10%,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中國奇跡”。當前,內在支撐條件和外部需求環境都已發生了深刻變化,要求經濟增長速度進行“換擋”,向合理區間進行“收斂”。

一是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調整,我國外部需求出現常態萎縮。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呈現出“總量需求增長緩慢、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的特征,使得我國的外部需求出現常態性萎縮,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外需環境發生巨大變化。

二是國際創新驅動競爭更為激烈,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滯后。近些年,主要發達國家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佔未來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這倒逼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要向創新驅動型轉換。但長期以來,我國產業發展方式粗放,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科技與產業的融合力度不夠,很多產業競爭力不強、核心技術受制於人。

三是我國傳統人口紅利逐漸減少,資源環境約束正在加強。“劉易斯拐點”正在到來,傳統人口紅利正在逐步減弱。以往過度依靠投資和外需的經濟增長模式,已使得能源、資源、環境的制約影響越來越明顯,石油、天然氣等重要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在不斷提高,生態環境壓力在不斷加大。

四是我國面臨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改革紅利有待強力釋放。2016年,我國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已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正處於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歷史階段。從國際經驗看,處在這個階段的國家和地區,需要加快改革釋放紅利,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並帶動社會結構的變革,打破利益固化,增強社會流動性,使經濟社會充滿活力。反之,則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二、 對宏觀經濟形勢和突出矛盾問題的研判

准確研判宏觀經濟形勢總的特點和勢頭,猶如醫生切脈和問診,摸清病症,判斷准確,才能對症下藥。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在這個方面下足了功夫,有四個重要特點:

一是注重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2012年強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認為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經濟運行總體平穩﹔2013年強調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實現了良好開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2014年強調實現了經濟社會持續穩步發展,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2015年強調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2016年強調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經濟形勢總的特點是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質量和效益提高。總體看,在注重平穩增長的同時,越來越注重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提高。中央對經濟增長放緩能夠接受,不唯GDP,更加注重創新的GDP 和綠色的GDP。中央對速度關心但不是非常擔心, 擔心的是結構、質量和風險。

二是注重經濟結構調整優化。2012年強調的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新進展﹔2013年強調的是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2014年強調的是經濟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2015年強調的是經濟結構優化﹔2016年強調的是經濟結構繼續優化,創新對發展的支撐作用增強。總的來看, 經濟結構調整在持續推進中,起初是強調有進展或有新進展,到后來強調出現積極變化,再到后來出現結構優化和繼續優化,而且,創新對發展的支撐作用增強。這個鏈條讓人們看清了未來前進的方向。

三是注重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2012年強調的是改革開放有新突破﹔2013年強調的是改革開放力度加大﹔2014年強調的是深化改革開放取得重大進展﹔2015年強調的是改革開放向縱深邁進﹔2016年強調的是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從有改革開放新突破到力度加大,再到取得重大進展和向縱深邁進,改革不斷釋放紅利。2016年特別強調了主要領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基本出台,對外開放布局進一步完善。努力終有回報,成績還是突出的。

四是注重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2012年強調的是改善民生有新成效﹔2013年強調的是人民生活繼續改善﹔2014年強調的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015年強調的是民生持續改善﹔2016年強調的是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從有新成效到繼續改善、再到持續改善,說明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16年還特別強調了兩件事情:貧困人口預計減少1000萬以上。生態環境有所好轉,綠色發展初見成效。這說明,中央對精准脫貧和綠色發展極為看重,要努力補齊這些短板,對改善民生充滿期待。

同時,最近五年來,我國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遇到了許多新的情況,也暴露了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此進行了認真研究和審慎預判,除了總體上對我國發展仍面臨的不少風險和挑戰, 如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等一直關注外,特別注重以下幾點:

其一,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較大問題。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支撐條件和外部需求環境都已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要求經濟增長速度“換擋”,增長目標向合理區間“收斂”。從2012年到現在,經濟增長速度逐漸放緩,如果放任自流,甚至出現斷崖式下滑, 就可能出現嚴重的經濟社會問題,甚至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標就可能落空。為頂住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五年來,我國創新宏觀調控,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順勢而為,把經濟穩定在合理區間,保持了經濟中高速增長。

其二,化解結構性產能過剩問題。計劃經濟年代,我國商品嚴重匱乏,是典型的短缺經濟。經過近四十年的經濟快速發展,這個問題徹底改變。但長期的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又出現了新的產能過剩問題,准確講是結構性產能過剩、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整個國家經濟資源配置極不合理,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新經濟發展嚴重受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反復強調解決這個問題,認為“這是繞不過去的歷史關口”,將其列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之首。

其三,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問題。伴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和各種要素成本的上升,不少企業也出現了生產經營困難增多的問題,一些從事實體經濟的企業利潤逐漸攤薄,甚至難以為繼,東南沿海企業較早出現問題,近年出現蔓延趨勢,一些企業放棄本行去炒房地產,扭曲了經濟結構關系。解決的辦法主要是兩條:一條是企業健身強體,抓緊轉型升級﹔再一條是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為實體經濟企業減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多次強調解決這個問題,並將其列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

其四,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問題。我國經濟發展到現在,出現了一個瓶頸。一方面是傳統經濟形態產能嚴重過剩,一方面是新經濟增長點不夠強勁。表現在企業上是創新能力不夠,技術水平提升不快,產品質量不高等。解決這些問題,對經濟邁向中高端至關重要。從2012年到現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重點強調解決這個問題,提出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並就創新驅動和發展新經濟等做了積極部署。

其五,金融風險有所積聚問題。由於我國經濟“三期疊加”,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房地產風險、資本市場風險、互聯網金融風險等問題很多,都與金融套在一起,風險很大,必須高度防范。從2012年到現在, 中央多次強調解決這個問題,要求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的底線。2016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是強調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從過去提的“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的底線”,到“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說明中央的認識不斷深化,態度更加嚴肅,決心也更加堅決。從另一側面也說明,金融風險很大,必須嚴防死守。

其六,部分地區困難增多問題。從2012年到2016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來看,隻有2016年有部分地區困難增多的內容,這說明最近兩年,伴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產業分化、行業分化、區域分化又出現了新情況。這些問題,暴露出部分區域面臨的嚴重困難,需要高度重視,探求解決之策。

三、 初步確立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

2016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初步確立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第一,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把認識、把握、引領新常態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做好經濟工作的大邏輯。第二,形成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體系,引導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提出引領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套政策框架。第三,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強調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問題導向、底線思維,發揚釘釘子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以上三個方面,初步確立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它解決了“怎麼看”“怎樣辦”“如何干”“為誰干”的大問題。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建立符合中國實際的發展經濟學有了重大突破,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三個層面的歸納提煉,表明黨中央對經濟形勢作出的重大判斷、對經濟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對經濟工作思想方法作出的重大調整,經受住了實踐檢驗,是符合實際的。

第一,“怎麼看”:提出中國經濟新常態,是在深入分析當前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和深刻揭示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變化的基礎上,對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的一種戰略判斷。一是增長速度由超高速高速轉向中高速。這是經濟新常態的表象特征。二是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這是經濟新常態的基本要求。三是產業結構由中低端水平轉向中高端水平。這是經濟新常態的主攻方向。四是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是經濟新常態的核心內涵。五是資源配置由市場起基礎性作用轉向起決定性作用。這是經濟新常態的機制保障。六是經濟福祉由先富先好轉向包容共享。這是經濟新常態的發展結果。解決了“怎麼看”的問題。

第二,“怎樣辦”: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指導我國“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綱和靈魂,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關鍵因素。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 是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重要保証。綠色發展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重要體現。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重要條件。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引領經濟新常態的落腳點。五大發展理念聚焦破解發展的明顯短板, 強調厚植發展的競爭優勢,明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的基本思路和根本方法。解決了“怎樣辦”的問題。

第三,“如何干”:貫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推進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按照新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問題導向、底線思維, 發揚釘釘子精神,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改革的目標是通過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進而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提高我國供給體系的質量與效益。解決了“如何干”的問題。

第四,“為誰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鮮明的政治導向和堅定的價值追求。一是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牢牢把握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二是堅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牢牢把握發展為民的根本要求。三是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牢牢把握依靠人民的發展理念。四是始終保持與人民的血肉聯系,牢牢把握民意為重的評價標准。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落到實處,彰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解決了“為誰干”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新情況,從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角度,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新周期特征作出研判,標識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坐標,發展了“經濟周期”理論,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戰略和重大舉措的邏輯起點。同時,對我國經濟轉型格局、新發展理念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作出新的闡釋,初步確立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政策框架。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不斷探索的新突破,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規律的深刻總結,這是立足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重大創新。

四、 依靠全面深化改革釋放發展紅利

新常態下,我們要更加突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作用,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真刀真槍地推進改革,要增強改革的系統性、配套性和可操作性,要強化改革更加接地氣,更符合人民的意願,真正實現符合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符合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符合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

第一,大力實施簡政放權,實現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實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就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激發市場活力,要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該制定的規則制定好,該營造的環境營造好,依法保護產權,尊重人力資本價值,讓企業家有用武之地。

第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持經濟平穩增長。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是“換擋”而不是“失速”,經濟發展仍需保持合理增長速度,發展仍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努力破解經濟的重大結構性失衡,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

第三,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實現創新驅動經濟。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積極培育壯大新經濟。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國家創新體系,努力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

第四,深化財政金融改革,支撐產業邁向中高端。發揮財政金融的導向和助推作用,撬動我國產業結構向中高端方向攀升,搶佔國際產業的制高點。加快財稅體制改革的步伐,加大對產業轉型升級的財稅支持力度。加大金融結構性改革的力度,使金融行業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助力,振興實體經濟。

第五,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城鄉人民共享改革紅利。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經驗表明,我們在蛋糕逐步做大的同時,必須逐步調整高速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騰出更多精力用來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