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改革專家和青年專家談改革年代,青年何為—

青春派·改革中的年輕人⑩:改革思良將 青年做先鋒

本報記者 劉維濤 李昌禹

2016年12月20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改革中的年輕人”系列報道本期暫告一段落了。在這個系列中,當前各項領域改革中的年輕人講述了自己親歷的改革故事,將當前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年輕人拼搏的身影,進取的精神狀態,遇到的問題和困惑、收獲的經驗和成長,一一呈現出來。改革思良將,青年做先鋒。身處改革年代,年輕人何為?如何為?又該向哪些領域進軍?本期,我們來聽聽改革專家和青年問題專家的建議。我們邀請了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長鄧希泉發表見解。

  ——編 者 

  

  青年跟不上改革的速度,可能會脫離社會

  記者: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青年人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應該是什麼狀態?

  遲福林:“十三五”這5年,對我國現代化進程尤為關鍵。當前經濟矛盾風險在增加,經濟轉型至關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青年人應當主動作為,抓住“十三五”的黃金發展機遇:一是要把握大局,抓住這5年的發展機遇,為國家、民族、經濟社會發展起到創新者、創業者、實干家的責任﹔二是要增加責任感,明確這5年對中國社會乃至國際社會的巨大作用,在內外環境不斷變化的情況下,成為“十三五”發展中的主力軍。

  我從20世紀80年代初就進入了改革研究領域,熱愛改革、奉獻改革的精神激勵我參與改革、建言改革30多年。當前,我國經濟轉型進程中矛盾不少,問題很多,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社會,更需要青年人以意氣風發、充滿熱情的飽滿狀態投身到國家建設中來。

  鄧希泉: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國共產黨的意志,是全國人民的意志,也鮮明體現青年的意志。青年的新發展需求、新行為方式、新社會效果等,都直接體現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邏輯和社會動力。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硬碰硬的實戰,意味著更大的風險和阻力,當然也是錘煉青年品德和能力的最好空間。全面深化改革必然會繼續加速社會發展和社會變遷。高速變遷的社會,有時就像正在高速運行的滾筒,如果跟不上改革的速度,有時會難以融入社會甚至脫離社會。

  改革的積極效應最終為青年享有,但青年不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未來享有者,更是現實的重要力量。從底線思維看,青年不要自甘落后而成為跟不上改革步伐的失意者或失敗者,也不要期望自己成為坐享其成的既得利益者。從擔當意識看,青年需要以積極的姿態投入全面深化改革之中,以社會需要和個人興趣相統一的原則促進自身發展,以國家民族社會發展為首要原則兼顧自身利益來進行利益取舍和行為抉擇。

  對青年人的發展而言,轉折點往往預示著機遇

  記者:當前中國各個領域都在進行深化改革,對於年輕人來說,他們更應該往哪些領域或方面努力,能否為年輕人提供建議?

  遲福林:當前,經濟轉型升級是“十三五”發展的最大潛力和最大亮點,經濟轉型的三大基本趨勢初現端倪:一是產業結構正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型﹔二是城鎮化結構正由規模城鎮化向人口城鎮化轉型﹔三是消費結構正由物質型消費為主向服務型消費為主轉型。我曾說過,一個企業也好,一個地區也好,常常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其實,對青年人的發展而言也是如此,轉折點往往預示著機遇的到來。

  因此,青年人要抓住歷史給予的傳統產業升級、新科技革命和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機會,有的放矢,修煉內功﹔要抓住當前我國在全球經濟地位上升的機會,拓寬國際化視野,培養參與全球化的各項素質和能力,在了解中國基本國情並結合自身發展的前提下,在創造社會價值的過程中實現個人自身的價值。

  鄧希泉: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整體,青年生活也是一個整體。年輕人既要積極參加和維護與自己利益或興趣相關的改革措施,也要積極參加和維護那些與自己目前利益或興趣關系不大甚至有些遠的改革。不應選擇性地擁護,也不應盲目地反對,更不要叛逆性地一反到底。全面深化改革,形成的將是一種更加緊湊、充滿機遇和挑戰、競爭無處不在的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忙是一種常態,累是一種消極結果,充實才是一種心態積極的狀態。要習慣於在充滿競爭的生活中尋找生活幸福的真諦。青年要習慣“變”和“累”的生活方式,既能享受悠閑自在的生活,又能適應緊張競爭的工作要求,能夠更自由地在不同時空下自由轉換自己的生活角色﹔更需要利用好自己不同發展階段的“時間窗”,推動自己的發展和社會變革的有機結合。

  要從碎片化地閱讀世界到立體全面地參與世界

  記者:青年人有激情但不持久,有辦法但缺經驗,從改革方法論角度,請您為青年提供一些建議。

  遲福林:“十三五”是我國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我衷心希望青年人要成為重要力量,發揮重要作用。一是要有大局意識。要堅持把國情大局擺在首要位置,對全局戰略有把握和判斷,而且要把時代責任和個人價值結合起來﹔二是要有問題意識。青年人嗅覺敏銳、視角多元化,要善於利用這樣的優勢,發現問題、把握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真正做國家和社會的建設者、推動者﹔三是要有主動意識。青年人風華正茂,也正處於亟待成長、實現個人價值的大好年華,更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國家和社會的建設中來。因此,要看准全面深化改革和“十三五”期間的機會,處理好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做好創新和務實兩個方面,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鄧希泉:適應全面深化改革,青年在物質世界日益滿足后要積極主動去豐富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確立明確的價值觀念,構建自己的精神生活。要向歷史尋找確認自己的精神世界,要向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尋找確認自己的精神世界,通過志願生活、服務社會等來實現。增強現實感,更多地以現實的方式去了解社會、進入社會、推動社會、改變社會。在思考人生中去確認,明確自己承擔的責任,但不要把這些時代責任當成個人成長的包袱。

  同時,也要逐步從“小我”走向“大我”。全面深化改革對利益關系的觸及越來越深。這種利益觸及,並不必然增加青年的利益,有的可能還會被改革措施所涉及或損害。有的損害是暫時的,有的損害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這就需要我們克服小我利益,服從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利益,從基本隻關注自己的利益和興趣的狀態中解脫出來,更多地關注社會、國家、民族的發展。要從碎片化地了解世界、閱讀世界到立體全面地參與世界,整體地了解世界和看待世界。立足國內更需面向國外,形成大國意識、大國風范,要有愛國主義和世界大同意識。

  體制機制應給青年試錯的機會

  記者:要調動青年積極性和創造力,體制機制應該進行怎樣的調整?

  遲福林:“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要調動青年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就要給予青年人可以預見的未來和希望。未來全面深化改革將深入教育、醫療、就業、創業、戶籍等方面,這些改革領域無一不觸碰青年的敏感神經,必須給予充分而審慎的考慮。

  比如,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就極為不適應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和青年的需求。現在城裡有2.6億農民工,相當大一部分新一代青年已經成為“城市新移民”。2008年我就提出“讓農民工成為歷史”,盼望著在“十二五”結束時這個詞能夠沒有人再提。到2020年,如果能打破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如果農民工市民化能夠基本解決,你在哪裡居住就是哪裡的居民,可以享受那裡的基本公共服務,那麼相當一部分青年的后顧之憂也就解決了,這對於實現公平可持續發展,對於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對於青年共享發展成果來說將是一個巨大的突破。

  再如,要培育創新創業的土壤,形成鼓勵青年創業創新的制度安排。要加大公共財政對創新的支持力度,建立公共財政支持創新的平台建設,尤其對青年創新要有更多的支持。比如可以在商事登記改革制度基礎上,探索實現企業完全自主登記,這將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吸引更多企業來創新創業。推進服務業市場開放,允許各類資本進入服務業﹔爭取中央政府支持,在發展各類中小金融和相關服務業上進一步突破,為支持創新創業提供重要條件。

  要充分給予青年“試錯”的機會。青年人最大的優勢就是不怕輸、輸得起,即使失敗了還有機會從頭再來,但是外界要給予一定的包容和耐心。此外,也要給予充分的人才激勵,做好調動青年積極性和創造力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才能聚攏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鄧希泉: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制度予以保障,改革成果要及時固化為制度建設成果。那麼,為青年發展提供國家層面的制度保障、充分體現國家意志的青年發展政策或法律體系,已成當前重要的公共議題。當前,青年群體與人才群體、干部群體具有相當大的重合性,青年日益成為重要的社會戰略資源和日益稀缺的社會主體資源,社會對青年發展的決定性作用也日益明顯。為此,可以在“青年與社會”作為青年發展的基本問題上,把黨的青年發展核心理念提升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水平,在“黨管人才”“黨管干部”的基礎上,確認“黨管青年”,更好地實現關注青年、關心青年和關愛青年。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20日 19 版)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遲福林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