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經濟社會

以結構性改革釋放轉型新動力

遲福林

2016年12月01日08:20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以結構性改革釋放轉型新動力

  【編者的話】 當前,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雙重挑戰下,需要各國採取共同行動,協力推進經濟轉型與結構性改革進程。對中國來說,一方面,經濟轉型面臨著諸多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與問題﹔另一方面,經濟轉型升級蘊藏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和增長潛力。聚焦經濟轉型、以經濟轉型為目標推進結構性改革,已成為全球性的重大課題。

  經濟轉型決定增長前景

  從現實看,發達經濟體也好,新興經濟體也好,都需要在經濟轉型中尋求可持續增長新的動力源。要預測中國未來5至10年經濟增長前景,更離不開對經濟轉型趨勢與特點的客觀判斷。

  經濟轉型滯后是經濟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從中國的情況看,主要表現為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不相適應,需求引導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揮,由此使產能過剩與供給不足的矛盾並存。從產業層面看,中國產能過剩的根源之一在於工業轉型嚴重滯后。為此,在去產能的同時,要加快工業轉型升級。從區域層面看,某些地區的經濟嚴重下滑,其根源之一也在於經濟轉型滯后,必須加大經濟結構轉型力度。也就是說,在增長與轉型高度融合的新階段,主要不是在現有的結構中尋求“穩增長”的藥方,而是要在經濟轉型中挖掘“新增長”的源泉。

  經濟轉型升級蘊藏著巨大的增長潛力。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內,中國將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首先,13億人的消費結構升級蘊藏著巨大的增長潛力。預計2020年,城鎮居民的服務型消費比重將可能提高到50%左右,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將不斷增強,基本形成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其次,到2020年,中國的服務業佔比將大幅提升,服務業規模有可能在2012年的基礎上實現倍增。隨著中國生產性服務業較快發展,“中國制造”正由生產型向服務型轉變,有望形成制造業競爭的新優勢。此外,未來5至10年,中國仍處於從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快速轉型的進程中,農業轉移人口向各類城鎮不斷集聚,將帶來巨大的新增消費與投資需求。

  經濟轉型對經濟增長具有決定性影響。如果經濟轉型能在多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中國就有條件在未來10年實現年均6%左右的增長。更重要的是,這個增長將是有質量的增長,是可持續的增長。其中,有兩個問題需要討論:

  一是短期與中長期。當前,人們對短期的經濟增長比較擔心,把“穩增長”看得很重。短期“穩增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打破可持續增長的掣肘因素,通過經濟轉型有效釋放巨大的增長潛力。同時,解決短期問題也需要從經濟轉型入手,立足中期目標,化解短期矛盾,實現標本兼治。

  二是潛在增長率與經濟轉型。潛在增長率主要取決於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當前,仍有不少重要資源尚未實現市場化配置,這不能不使潛在增長率大打折扣。就是說,討論未來的經濟增長前景,主要取決於經濟轉型與市場化改革的實質性破題。

  當前,中國的經濟轉型與世界經濟格局變化交織在一起,雙向相互影響明顯增強。一方面,未來幾年全球經濟仍將處於弱增長態勢,世界經濟格局仍在繼續尋找新的平衡之中,這會給中國經濟轉型帶來多重影響與沖擊﹔另一方面,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轉型與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影響日益增大。估計未來5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的貢獻率將保持在25%至30%左右。

  破解結構性矛盾關鍵靠改革

  加快實現結構性改革的突破,是全球應對經濟增長乏力、推進經濟轉型的重大舉措。中國作為轉型中的大國,破解經濟轉型中的結構性矛盾,關鍵是改革,核心是改革,改革要突破,改革要落地。

  其一,經濟轉型直接依賴於結構性改革。經濟轉型的本質,是通過結構調整和制度變革,實現結構再平衡和結構升級。當前,中國經濟轉型面臨著工業領域產能過剩和服務業領域產品供給短缺的雙重矛盾。解決這個結構性矛盾,既要有全球化的眼光,按照市場原則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由此促進國際產能的合理布局和優勢互補﹔又要加快自身結構性改革進程,實現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的動態平衡。

  在產業結構升級的趨勢下,服務業取代工業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2016年前三季度,我國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5%。但是,目前的政策結構與體制結構仍不夠適應服務業發展趨勢。隻有盡快變革現有的政策與制度結構,才能破解服務業發展面臨的結構性矛盾。

  其二,以結構性改革破解經濟轉型的結構性矛盾。首先,要把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與高效配置作為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比如,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服務業市場開放程度遠滯后於工業,這就需要盡快打破服務領域的行政壟斷和市場壟斷,以提升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再如,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能夠明顯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能夠大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釋放農村巨大的增長潛力。

  在這一過程中,要把改善營商環境、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作為結構性改革的重大任務。無論是產業轉型還是產業升級,主體是企業,關鍵是激勵與保護企業家創新精神。這就需要破題混合所有制改革,為社會資本提供更大的市場發展空間﹔嚴格保護產權,尤其是知識產權和企業家創新創業收益,穩定企業家預期﹔以降低企業的制度成本為重點,深化簡政放權,加快監管轉型,改善優化企業發展環境。

  其三,以經濟轉型為目標的結構性改革正處於歷史關節點。結構性改革觸及現有的世界經濟格局,觸及多方面的利益結構,知易行難,突破更難。從我國的情況看,以經濟轉型為目標的結構性改革正處於歷史窗口期,這就需要盡快改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盡快改變相關的政策與體制安排,需要盡快改變某些發展理念。推進以經濟轉型為目標的結構性改革,就是要立足於制度變革來破解結構性矛盾,釋放改革紅利,形成經濟轉型的最大推動力。

  政府與市場關系事關改革成效

  面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挑戰,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都需要在市場開放中推進經濟轉型與結構性改革進程。就是說,在國際國內市場高度融合的今天,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需要全球視野。中國作為轉型發展中的大國,政府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從制度上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真正發揮決定性作用。

  第一,推進市場開放是結構性改革的當務之急。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盡管貨物貿易的增速明顯下降,但在經濟信息化、服務化趨勢推動下,全球服務貿易快速增長,服務貿易開始成為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引擎。對中國來說,經濟轉型的進程將是同世界經濟深度互動、向世界不斷開放市場的過程。比如,我們不僅需要繼續引進外資,也需要企業主動“走出去”﹔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在高科技產業領域積極“引進來”﹔發展現代服務業,也需要對外來投資有序開放市場。今天,以市場開放為重點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就是要拓寬經濟轉型的市場空間,就是要放大結構性改革的市場效應,就是要將結構性改革建立在各國市場相互開放、互利共贏的基礎之上。

  第二,推進市場開放是經濟全球化的客觀需求。市場開放是經濟轉型與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是全球結構性改革面臨的重大課題。對中國來說,需要把市場開放的重點放在服務業領域,通過服務業市場開放釋放市場活力。一是推動國內服務業市場開放與服務貿易開放的結合。這不僅有利於拓寬國內投資渠道,而且有利於拓寬外來投資空間,由此利用社會資本和外資做大服務業“蛋糕”、促進服務業發展水平和結構升級。二是推動“一帶一路”與建設自貿區網絡的結合。以服務貿易為重點,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依托,打造高標准自貿區網絡,推動全球性、區域性自由貿易進程,可以使“一帶一路”在加快沿線國家經濟轉型和結構性改革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三是推動經濟全球化與雙邊多邊自由貿易區建設的結合。四是推動國內自貿區建設與服務貿易開放的結合。以服務貿易為重點加快自貿區的轉型升級,使之承擔起服務業市場開放先行先試的重要作用。

  第三,推進市場開放是各國政府的重要職責。從現實看,貿易保護主義往往意味著保護落后產業、排斥市場開放和市場競爭,往往意味著政府對市場更多的不當干預。有效發揮政府作用,就是要主動推進市場開放,創造全球范圍內的更大市場﹔就是要在開放中加快監管改革,完善監管體系,防范系統性風險。以中國為例,開放服務業市場,需要以公平競爭為目標推進監管轉型,需要強化消費市場監管,需要加大反壟斷和金融監管,需要有效保護知識產權等。

  總之,破題結構性改革,釋放經濟增長潛力、激發市場活力,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對於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來說,推進以經濟轉型為目標的結構性改革,將不僅決定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而且將對全球經濟增長和經濟治理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作者系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遲福林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