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公方彬:最不能缺失的是精神——從央視紀錄片《長征》談開來

2016年11月21日13:1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公方彬:最不能缺失的是精神——從央視紀錄片《長征》談開來

有人說,觀看央視紀錄片《長征》淚點降低,也有人說,《長征》讓人反思,自己的生活中是不是缺了點什麼……什麼原因使這部紀錄片讓觀眾深受震動,引發深刻思考?

在筆者看來,至少有以下幾個因素:首先是歷史重現。“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當一個個具有喚醒能力的歷史鏡頭出現在眼前時,觀眾很難不反思自己是否遺忘了許多不該遺忘的東西,而這些遺忘又有可能導致迷失,於是感情的波瀾與深思同時產生。其次是宏大史詩。把長征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大背景下,甚至放到世界軍事史、人類文明史的大視野中展現,必因寬闊的思想空間而產生沖擊力,由此緊緊抓住觀眾。再次是巨大犧牲。神聖讓人感動,神聖來自犧牲,《長征》很好地把長征路上的巨大犧牲和犧牲背后的精神展示出來,注定在給我們以心靈震撼的同時,洗禮我們的精神。還有是真切記憶。那麼多百歲老紅軍出現在鏡頭裡,共同追憶長征中的感人故事,他們每個人都是長征精神的載體,因而即便是記憶碎片,都彌足珍貴,且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最后是深刻揭示。《長征》是在讓歷史說話,讓史料活起來,為主題思想服務,而創作者貫穿始終的是“不忘初心”,煥發精神,走好我們這代人的新長征路,這就有了穿透力,並彰顯出時代價值。

紀念長征勝利,弘揚長征精神,根本是解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這是執政黨與主流社會的責任所在,社會大眾同樣給予了更多關注,很多人願意接受感動,而不是“遠離崇高” ,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長征精神高度觀照現實。長征精神能夠支持當下精神大廈的建構。人沒有飯吃的時候隻有一件事要做,就是找飯吃﹔有了飯吃后會生出許多事來,這基本上是屬於精神領域的。今天的中國已經超越了滿足吃飯的階段,雖然我們不可能總是生活在精神世界裡,但沉湎於感官刺激注定痛苦,因而必須升華精神世界和價值追求。

正緣於此,我們已經走上創新精神、建構精神大廈的道路。

路在哪裡?必須從歷史經驗或既有精神成果中獲得啟發,甚至是直接嫁接精神元素。換言之,是社會發展和民族成長的內在需要呼喚長征精神。長征精神映現出新長征路上的原動力。中國已經走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這是一次新長征,要保証走好新長征,就需要強大的精神支撐。80年前的長征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中國實際,今天,國際國內的政治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革命階段的原動力放到當下未必能夠得到相同發揮,這就需要對接或轉換,《長征》中不乏這種探究和觸摸,因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深刻啟發。

(作者系國防大學軍隊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來源於中國藝術報,作者授權轉載)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公方彬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