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王義桅:全球治理的中國自信與自覺

2016年11月09日11:2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中國應對人類做出較大貢獻”。這種貢獻越來越體現在全球治理層面。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2016年新年賀詞時表示:“世界那麼大,問題那麼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

中國不能缺席,亮明了全球治理的中國自信。這種自信,源於改革開放所創造的發展奇跡,源於中國國內的治理成就,源於中國對推動世界脫貧致富、經濟增長及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的巨大貢獻。

全球治理的中國自信,源於中國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國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探索出了一條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具有普遍世界意義的工業化、城鎮化及市場經濟模式,客觀上在鼓勵越來越多的國家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中國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正在激勵越來越多國家實現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夢想和人類文明共同復興的願望。

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必要性

全球治理任重道遠,為何中國不能缺席?

一是中國與世界日益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過去,中國一直強調,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今天,中國與世界高度相互依存,世界不掃,很難掃一屋。全球治理格局取決於國際力量對比,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源於國際力量對比變化。實現國內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升發展中國家權益,均離不開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要成為新的世界領導型國家,中國應更加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國際體系變革,增強制度性國際話語權。

二是世界呼喚。“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全球治理要下好先手旗,著眼於世界大勢,引領未來格局變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時代發展,現行全球治理體系不適應的地方越來越多,國際社會對變革全球治理體系的呼聲越來越高。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國際社會大家的事,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使關於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主張轉化為各方共識,形成一致行動。要堅持為發展中國家發聲,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不僅要看到我國發展對世界的要求,也要看到國際社會對我國的期待”。因此,中國全面而深入參與全球治理乃世界呼喚,體現了中國擔當。

中國參與全球治理,不只是更好地確保自身權益,提升制度性國際話語權,也是要改變“有治無理”“有理無治”的局面。所謂“有治無理”,就是發達國家把持,發展中國家邊緣化﹔所謂“有理無治”就是我們有理念,但影響力不夠。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就是要實現“有治有理”。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最大的新興大國、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又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東方文明古國,具有多重身份優勢。這使中國在全球治理中能發揮好倡導者、協調者、推動者的作用。

自信提供三種國際公共產品

黨的十八大以來,奮發有為的中國外交,越來越著眼於國際公共產品的提供。中國正在實現從全球治理的參與者、建設者到改革者角色的轉變。中國對國際公共產品的供給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器物層面的物質性公共產品。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平均三成的世界經濟增長來自於中國經濟的拉動,超過第二位美國貢獻的一倍。為推動國際社會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成立70周年峰會上宣布,中國將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億美元,支持發展中國家落實2015年后發展議程。中國將繼續增加對最不發達國家投資,力爭2030年達到120億美元。中國將免除對有關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還的政府間無息貸款債務。中國將設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同各國一道研究和交流適合各自國情的發展理論和發展實踐。中國倡議探討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這些行動均體現了中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胸懷與擔當。

二是制度層面的制度性公共產品。中國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新型多邊金融機構,促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完成份額和治理機制改革。亞投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和“一帶一路”,是“源於中國而屬於世界”的制度設計貢獻。亞投行不僅激勵國際金融體系變革,也在開創21世紀全球治理新路徑——精益、清潔、綠色(Lean, Clean, Green)﹔“一帶一路”聚焦構建互利合作網絡、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倡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旨在構建互利合作網絡、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智力絲綢之路、和平絲綢之路,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三是精神層面的觀念性公共產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越來越多地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也在不斷產生示范、對比效應,助推亞洲乃至世界擯棄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思想。中國秉承“天下為公”理念積極參與制定海洋、極地、網絡、外空、核安全、反腐敗、氣候變化等新興領域治理規則,推動改革全球治理體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和全球伙伴關系,正在塑造和引領國際合作新模式。“一帶一路”更是激活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探尋21世紀人類共同價值體系,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展示了全球治理的東方智慧。

自覺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源於全球經濟治理又超越全球經濟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在“2016中國共產黨與世界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中,系統闡述了中國對全球經濟治理理念的核心思想:開放包容、合作共贏、循序漸進、標本兼治、務實有效。[1]

基於這些理念,全球治理的中國自信正在變成中國的自覺行動,就是自覺地把中國國內改革開放與全球治理密切聯系,自覺推進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提出踐行正確義利觀,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等等。這些理念得到國際社會廣泛歡迎。要繼續向國際社會闡釋我們關於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理念,堅持要合作而不要對抗,要雙贏、多贏、共贏而不要單贏,不斷尋求最大公約數、擴大合作面,引導各方形成共識,加強協調合作,共同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為更好地推進全球經濟治理,中國積極地與國際經濟組織合作。2016年7月22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與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阿澤維多、國際勞工組織總干事賴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秘書長古裡亞和金融穩定理事會主席卡尼共同舉行前所未有的“1+6”圓桌對話會。會后發表的聯合新聞稿指出:“有必要根據世界經濟發展形勢不斷完善和改革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提高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和代表性。在此過程中,各與會國際組織歡迎中國繼續發揮建設性作用。全球性挑戰、全球公共產品和全球協調行動需要全球性治理和稱職、有效的全球性機構。”中國與六大國際經濟組織的對話機制再次表明,中國是現存全球治理體系的主要參與者、建設者和改革者。

2016年,中國擔任二十國集團(G20)輪值主席國,成功舉辦了G20杭州峰會。在這次峰會上,習近平主席首次全面闡釋了中國的全球經濟治理觀,首次把創新作為核心成果,首次把發展議題置於全球宏觀政策協調的突出位置,首次形成全球多邊投資規則框架,首次發布氣候變化問題主席聲明,首次把綠色金融列入二十國集團議程。G20杭州峰會是全球治理轉型中的重要轉折點。G20杭州峰會表明,中國更加重視全球治理,更自信和更有力地通過推動大國合作實現全球協調來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世界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國提出和推進的對於全球經濟和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得到上述主要國際經濟組織的重視。提出三年來,已經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中國已同三十多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協議、同二十多個國家開展國際產能合作,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也態度積極,以亞投行、絲路基金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斷深入,一批有影響力的標志性項目逐步落地。“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究其原因,“一帶一路”倡議可助推各國實現脫貧致富和文明復興的共同夢想,推動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一帶一路”成為中國推進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探索。有意思的是,“一帶一路”的成功在一百年前就有預言:“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條交通干線(絲綢之路)是穿越整個舊世界的最長的路。從文化—歷史的觀點看,這是聯結地球上存在過的各民族和各大陸的最重要的紐帶……中國政府如能使絲綢之路重新復蘇,並使用現代交通手段,必將對人類有所貢獻,同時也為自己樹起一座豐碑。” [2]

這表明,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順應了時代需求,反映了國際公意。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要“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 可以預見,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中國主張、中國倡議、中國印記會越來越多。

全球治理的中國邏輯:天下為公

2015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體制”進行第27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指出,“全球治理體制變革正處在歷史轉折點上”,“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已是大勢所趨”,“我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堅持正確義利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和舉措,順應時代潮流”,“全球治理體制變革離不開理念的引領”,“要加強能力建設和戰略投入,加強對全球治理的理論研究,高度重視全球治理方面的人才培養”。

2016年9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和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進行第35次集體學習。在中共歷史上,如此重視全球治理問題是前所未有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集體學習中強調,隨著國際力量對比消長變化和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大勢所趨。我們要抓住機遇、順勢而為,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更好維護我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營造更加有利的外部條件,為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近兩年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連續進行兩次集體學習,非同尋常。這是從全球治理的中國自信邁向中國自覺的標志。這充分表明,全球治理日益成為中國與世界關系的重要內涵,體現了崛起中國和全球中國的時代擔當。

全球治理的中國自信與中國自覺,是時代的呼喚。真正的全球治理不是美國治理世界或者西方治理世界,而是世界各國,尤其是代表人類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根據《聯合國憲章》和其他公認的國際關系准則對全球性挑戰的集體行動。全球治理必須是真正全球性的。正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教授)

(來源:當代世界)

——————————

[1] 《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貢獻政黨智慧和力量》,載《人民日報》,2016年10月15日。

[2] 【瑞典】斯文•赫定:《絲綢之路》,冮紅、李佩娟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06、210頁。

推薦閱讀


金磚國家攜手合作啟新篇 為全球治理尋找更好答案

全球治理的中國貢獻源於中國共產黨的價值理念

我們的自信從哪裡來?

韓振峰:堅持“四個自信”的內在依據和重大意義

“一帶一路”:重塑經濟全球化話語權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