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理論期刊>>《紅旗文稿》>>每期精選

李捷:馬克思主義與新時代新環境新要求【2】

2016年10月21日16:51    來源:紅旗文稿

三、法治

由人治向法治的轉變,是當今時代發展的總趨勢。

實現由人治向法治的轉變,首先是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完成的。通過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不但確立了對全社會的統治地位,而且把革命中反對神學、教權、封建王權的理論進一步體系化,把革命后確立的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制度法治化,經過若干世紀的演變,最終形成了資本主義的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和法治體系。

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兩大轉變。一是意識形態的學術化,二是獨佔統治(即資產階級專政)的隱形化。通過意識形態的學術化,使得資產階級的國家意識形態有了強大的學理支撐,並以學術面目、學術話語出現,從而使這種意識形態脫去了階級的外衣,而以所謂“普世價值”的方式在全球存在、復制、推廣。通過專政的隱形化,使得資產階級的國家意志,可以以“社會契約”即法的形式出現,專政通過法治的演繹,具有了隱形、柔性、普世化的特點,披上了民主選舉、制度安排、法定程序、法律授予等超越黨派的神聖外衣。

社會主義法治,當然不能照搬資本主義法治,而要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依法治國、人民當家做主的統一。但是同樣面臨由人治向法治轉變的現實問題。這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我們一定要按照十八屆四中全會決議精神,久久為功,把全面依法治國進行到底。這一課題,同樣需要在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過程得到破解。

這裡的關鍵,是要解決好三個重大問題。一是正確處理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憲法權威、法治信仰的關系。“黨大法大”是偽命題,“權大法大”是真命題。二是正確處理好堅持依法治國和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關系。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作為治國之本的四項基本原則之一,寫入黨章、載入憲法,不可動搖。但是專政要通過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來實現,而不能通過其他思維、其他方式來實現。三是法治權威與人民主體的關系。社會主義法治要以人民為本位,以維護好、發展好、協調好、實現好人民利益為宗旨。這是社會主義法治同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區別。

四、共享

物質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要由全體人民、整個社會來共享,而不能由某些利益集團所獨享,已成為世界人民的共同願望。

在此背景下,社會主義制度環境下的共享,與資本主義制度環境下的共享,兩者的區分日益顯現。資本主義的共享,是在確保少數人既得利益首先得到滿足的前提下,為謀求政治平衡點、利益平衡點和社會平衡點所作的努力。而社會主義的共享,是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指導下,通過全面深化改革,貫徹落實包括共享發展在內的新發展理念,來打破特殊利益固化的藩籬,加強城鄉統籌普惠的民生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調節不合理的分配格局、努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切實增加農民和低收入人群的家庭財產性收入等多措並舉的結果。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體現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最終是要促進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要求,體現的是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崇高理念。

當然,共享既是理念,也是要求,更是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的現實運動過程。共享不能一蹴而就,不能一下子把人的胃口吊得過高,但也不能成為空洞許願、空中樓閣。共享是尊重差異、尊重差別、尊重多樣前提下的共享,不是搞平均主義,更不能搞“一刀切”。

如何既能在經濟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實現不同水平的共享發展,又能在共享發展之中使人民當中的每一個階層、每一個群體特別是低收入階層有幸福感、獲得感、滿足感,並對黨、國家、社會有回報之心、感恩之心。這一課題,同樣需要在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過程得到破解。

五、共處

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社會歷史人文背景的國家和諧共處,在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潮流推動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此鏟除延續了好幾個世紀的“國強必霸”邏輯賴以生存的國際土壤,以此反對形形色色的國際霸權主義、文化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和極端勢力,這是當今時代的總要求。

共處的關鍵,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共處。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無論是作為社會制度還是作為意識形態,盡管其出現有先有后,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共生共處於同一個時代,是同處於一個時代的既共生共處,又矛盾對立競爭,又交流互鑒的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這是以往任何一個社會發展形態中不曾有過的現象。由此就充分說明,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問世以來,這個時代就是一個越來越趨向於多元化多樣化的豐富多彩的時代,由某一種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主宰世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因此,必須摒棄冷戰思維、零和游戲規則,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當今的資本主義同社會主義的關系,還不是誰消滅誰的問題。長期以來,西方國家一直在圖謀消滅或演變社會主義國家,盡管造成了蘇東劇變和世界社會主義暫時進入低潮,然而最終的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發展。這說明,社會主義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在當今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中,在當今一強對多極的國際力量對比中,兩者關系開始接近勢均力敵。這不是通過熱戰實現的,也不是通過冷戰實現的,而是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長期和平發展實現的,是通過以改革開放的成就打破冷戰結束后的“社會主義終結論”實現的,是通過中國憑借自身的和平發展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而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客觀結果。這就說明,社會主義終究要代替資本主義,是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其中需要經過若干階段。其中一個重要階段,就是社會主義國家通過自身的改革開放,使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在國際上真正達到接近勢均力敵的局面,從而使長期存在的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戰略上封鎖遏制的局面得以破解。

概要地說,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共處,需要解決好四個重大問題。一是要解決好“四個自信”的問題。自己不自信,要人相信你,對你有信心,是絕對不可能的。二是要解決好獨立自主的問題。飯碗必須要端在自己手上。國家主權、國家安全、國家發展、國家創新,決不能仰仗他人。三是要解決好全方位開放,全方位交流互鑒的問題。四是要解決好國際話語傳播、國際形象營造的問題。其核心,就是長期處於弱勢地位的社會主義國家,如何既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又堅定不移堅持和發展本國特色社會主義。

對以上五個方面做一個總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過程中,一定會迎來馬克思主義的復興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大發展,希望在中國,根基在中國。其標志,就在於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發展,就在於以此為指導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構建。

(作者:求是雜志社社長)

上一頁
(責編:沈王一、趙晶)
相關專題
· 李捷專欄
· 《紅旗文稿》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