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經濟社會

歷史責任感:改革發展的不竭動力

吳忠民

2016年08月31日08:1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歷史責任感:改革發展的不竭動力

社會的發展,歷史的進步,並非被動自發的過程,而是需要依靠人予以推動的,尤其是需要依靠一大批具有強烈歷史責任感的社會成員來推動的。一個社會能否得到順利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社會是否會出現一大批具有強烈歷史責任感的社會成員。歷史責任感至關重要,是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的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中國正處在偉大的歷史變革時期,需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也更需要有一大批具有強烈歷史責任感的社會成員,來主動承擔起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推動並成就改革發展大業。

歷史責任感必然會激發出偉大的奮斗精神

歷史責任感意味著必須要有歷史的擔當。在履行歷史使命和職責時,必然會遇到種種艱難險阻。為了克服這些艱難險阻,就必須具有一種偉大的奮斗精神,一種無所畏懼的勇氣,必要時甚至需要做出巨大的犧牲。

在中國近代,大批的仁人志士就表現出這樣一種偉大的奮斗精神。鴉片戰爭使得中國逐漸淪為屈辱、悲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試想一下,一個曾經兩千年走在世界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做出巨大貢獻、有著偉大尊嚴的中華民族陷入了一種怎樣的狀態:民族受盡屈辱,尊嚴蕩然無存,民眾生活苦難深重。至今我們回顧這段歷史,仍會有痛徹心扉的感覺。為了救亡圖存,為了人民的解放,無數仁人志士承擔起歷史使命,進行了偉大的奮斗,做出了巨大的犧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近現代以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為了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為了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犧牲,靠的就是一種信仰,為的就是一個理想。”

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承載著強烈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的中國共產黨人更是表現出一種舉世罕見的偉大奮斗精神。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人,以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己任,有著極為堅定的信念。這種極為堅定的信念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中,被激活成一種超乎尋常的偉大奮斗精神。以紅軍長征這一偉大的歷史史詩為例:數萬名紅軍面臨強大敵人的圍追堵截,在缺衣少食且武器裝備極不對稱的情形下,跋涉了兩萬五千裡路途。那是一種怎樣的情景,今人難以想象。其艱苦卓絕程度,是對人類生理和心理極限的挑戰。縱觀世界歷史,還沒有哪個群體能做到這一點。無論是18世紀美國國父華盛頓率領的爭取民族獨立的軍隊,還是19世紀玻利瓦爾率領的拉丁美洲獨立軍,盡管其表現已經十分震撼人心,但客觀上講,其艱苦卓絕程度,同我們紅軍相比,仍然無法望其項背。正如文學家王蒙先生所說,“國恥國殤、生死搏斗成就了共產黨,成就了社會主義,成就了中國人的凝聚力。”“如果共產黨走到哪裡都是順風順水、鮮花掌聲,那肯定就不是共產黨了。”誠哉斯言。正是憑借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所形成的偉大奮斗精神,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終結了屈辱時代,實現了民族獨立,建立了新中國。

如今,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是要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項偉大的歷史事業,仍然需要我們進行偉大的奮斗。從更為廣闊的視野看,中國人口佔全人類的五分之一,中華民族的進步本身就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貢獻。沒有什麼事情能比得上這件事情更加激動人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正在從事的事業是偉大的,堅忍不拔才能勝利,半途而廢必將一事無成。我們的藍圖是宏偉的,我們的奮斗必將是艱巨的。”

歷史責任感有助於歷史及時代坐標定位能力的形成

對於成就偉大的歷史事業而言,固然需要偉大的奮斗精神,但是僅僅有奮斗精神是不夠的,還需要有一種清醒的判斷能力,並據此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基本行動路線。

歷史責任感有助於人們形成對現狀及未來走向的清醒研判,進而有助於形成偉大事業的宏觀構想亦即頂層設計,形成與之相適應的、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有著強烈歷史責任感的人,基於特定的歷史使命,本著對歷史負責的精神,為了成就歷史大業,就必然會注重對歷史及時代的坐標定位問題,即:立足於現在,反思歷史,面向未來,把握住時代的中心任務﹔注重審時度勢,觀察分析在特有歷史時期當中,民眾有哪些所思所想和利益訴求,有哪些是必須予以消除克服的主要障礙,解決問題有哪些可行路徑,並貫通前后左右各種復雜事情之間的各種聯系。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催生了中國共產黨人對於時代的清醒研判能力。對於當時的時代主題和民眾主要意願,中國共產黨人有著清醒的認識,這就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在科學分析當時時代背景、發展趨勢及主要問題的基礎之上,中國共產黨人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任務、性質、動力和前途等重大問題概括為:“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毛澤東語)。並且,中國共產黨人以土地改革來滿足當時佔人口比例最高的農民最為普遍和迫切的意願,以統一戰線團結動員大多數社會群體。事實証明,共產黨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宏觀構想及行動方案是科學、切實可行的,最終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在現代社會和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自我封閉,都無法脫離現代化潮流而獨立生存。基於歷史責任感,中國共產黨人對於新的時代背景及歷史任務同樣有著清醒的把握,提出要順應時代潮流和世界潮流,積極推進改革開放和發展,“一百年不動搖”。習近平指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這已為世界和我國發展實踐所証明。”“變革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一個國家要發展繁榮,必須把握和順應世界發展大勢,反之必然會被歷史拋棄。”中國共產黨人認為,現代化建設是時代的中心任務,其主要內容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黨的建設﹔而且,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所取得的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已經証明,中國共產黨人的現代化建設目標及行動方案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

歷史責任感有助於學習意願及學習能力的增強

學習是歷史責任感的必然要求。為了履行歷史責任和使命,就必須解放思想,必須具有與時俱進的認識能力和行動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我們這樣前無古人、世所罕見的偉大事業,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而要解放思想和與時俱進,就離不開學習。

隻有通過學習,人們才能夠形成與時俱進的認識能力和行動能力,以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現實社會。歷史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尤其是現代社會更是一個復雜多樣並且面臨眾多風險的社會。隨著現代化和市場經濟進程的推進,社會的職業化分工越來越細致,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的異質性成分越來越多。與之相適應,民眾的利益訴求越來越多樣化復雜化,影響社會運行和發展的變數越來越多。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人類文明的迅速進步、社會各種能量的空前蓄積、社會的日益復雜化,特別是經濟全球化進程的迅速推進以及高科技的高速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一種不斷擴散的不確定性、一種前所未有的風險。這些風險既包括經濟的畸形發展、社會結構的失衡、貧富差距過大、民主化進程的偏激推進、極端文化對現代文明的抗拒等社會共同體層面的風險,也包括自然災難、公共衛生危機、環境生態、技術發展的不可控等技術層面的風險。面臨不斷發展變化的現實社會,人們往往會難以適應並難免出現本領恐慌的危機。而通過學習,人們可以認識並適應不斷變化的新環境,與時俱進,增強反思過往、適應新環境、實現目標、把握未來的本領和行動能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隻有加強學習,才能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才能使領導和決策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領不足、本領恐慌、本領落后的問題。”

重視學習,是中國共產黨人能夠不斷成功履行歷史責任的一個重要原因。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十分注重並積極倡導學習,使得學習成為黨的一種優良傳統。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到了21世紀之初,我們黨更是前所未有地重視學習,積極提倡建立學習型社會和學習型政黨,逐漸從整體上將黨政干部的學習予以常態化和制度化。重視學習,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一個特有優勢。縱觀各個國家和地區,可以發現,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執政黨能夠像我們黨這樣熱衷於學習。學習,不僅僅能夠使得我們黨具有一種與時俱進地適應現實社會的能力和創新能力,而且同樣重要的是,通過學習,中國共產黨人還能夠統一思想,加強團結,從而能夠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歷史職責和使命。

由上可見,既然歷史責任感如此之重要,因而應當在全社會積極倡導歷史責任感,讓具有歷史責任感的社會成員越來越多。如是,便可以從一個重要方面,為中國的改革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一級教授)

推薦新聞:


習總書記建黨95周年講話百余次提及“人民” 對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習總書記建黨95周年講話為何10次強調“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

習近平再強調改革落地:地方力量打通“中間一公裡”

習近平歐亞之行體現絲路情懷:做好共建〝一帶一路〝大文章

從習近平在塞波兩國署名文章看“16+1合作”藍圖如何繪就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吳忠民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