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道德教化與制度建設同等重要

劉余莉:法治建設不能忽視“調適人心”

2016年06月28日08:5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過程中,有一種觀點認為,將古今中外好的制度學習過來,自然就實現了善治。這是一種片面的看法。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人能否廉潔自律,最大的誘惑是自己,最難戰勝的敵人也是自己。一個人戰勝不了自己,制度設計得再縝密,也會“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現實生活中,一些地方規章制度的數量不可謂不多、制度設計不可謂不嚴密,卻成了不能落實的“制度裝潢”。因此,扎好外在的籠子只是走完了第一步,關鍵還需要念好內心的“緊箍咒”。隻有堅持道德教化與制度建設並重,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如果僅僅關注公平正義的制度設計,卻忽視提升社會道德水平和“調適人心”,就會導致兩個結果。一是孔子所說的“民免而無恥”,即人們因為懼怕刑罰而免於作惡,但是沒有羞恥心,甚至想方設法地作惡而逃避刑罰。在現代社會,這主要表現為法律管轄之外的“反社會行為”。二是老子所說的“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其現實表現是監獄人滿為患,政府以警察短缺為憂。嚴格的法律、刑罰可以把犯罪的人關進監獄,但如果缺乏道德教化,並不能有效減少犯罪。而且有些犯人在監獄裡學到的是更加狡詐的作案方式,一旦被釋放出來,仍然會危害社會,甚至危害更大。《群書治要》中說:“不能止民惡心,而欲以刀鋸禁其外,雖日刑人於市,不能制也。”意思是說,如果不能制止人們作惡的心,即使每天都以刀鋸在外面執行死刑、懲罰犯人,也不能制止作奸犯科的發生。如果對法律缺少精神上的認同與敬畏,即使規則之網織得再密,人們也會在經緯之間找到空隙,鑽空子、打擦邊球。西方有一句諺語:“制度讓想犯錯的人犯不了錯,文化讓有機會犯錯的人不願意犯錯。”也就是說,提升人們的人文修養和道德品質,是制度建設的有益補充。

道德教化是防患於未然之道。《史記》有雲:“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我國古人認為,禮和法都是治國平天下所必需的,但二者各有所長:禮是道德的體現,法是法律的體現﹔禮是防患於未然,讓民眾在生活中有所遵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而法是在少數人超越了法律底線后採用的強制手段。東漢時期的政論家荀悅說過:“進忠有三術: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謂之防,發而止之謂之救,行而責之謂之戒。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即在不好的事情發生之前阻止是上策,剛發生時阻止次之,發生后懲戒為下策。“扁鵲三兄弟”的故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扁鵲很早就天下聞名,但在談到醫術時,他卻說不如自己的兩個哥哥:大哥最好,醫在病情發作之前,病人未覺其病就已除去病根﹔二哥次之,醫在病初起之時,症狀剛顯就藥到病除﹔他最差,醫在病情已很嚴重之時,不僅病人痛苦,且要下大力才得病除。與之類似,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有規范社會行為的作用,而道德提升、“人心調適”是“為之於未有”的“防”。社會之所以能和諧有序,這道防線起了關鍵作用。雖然有些時候其作用是潛移默化、不易被人察覺的,但它一旦失守,社會必定失序。(作者為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28日 07 版)

推薦新聞:


從習近平在塞波兩國署名文章看“16+1合作”藍圖如何繪就

習近平叮囑加快科技人才建設: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習總書記東北調研三大意義 為地區發展"找路子 謀方法" 

習總書記談“網信工作”為互聯網可持續發展繪制明晰路線圖

習近平提文物保護16字方針 展現共產黨人歷史自覺文化自信

(責編:沈王一、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