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厲以寧:中國特色經濟學的建設和發展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

2016年06月27日08: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取得了巨大發展成就。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經濟學在總結改革開放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提煉出一系列新概念、新規律、新范式,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理論和分析框架,又對實踐產生了巨大指導作用。因為對中國經濟實踐的超強解釋力和科學指導力,中國特色經濟學在世界上逐漸有了一定話語權。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提出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要求。中國特色經濟學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中國特色經濟學建設水平,一個重要前提是正確回答中國特色經濟學的特色在哪裡,它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等根本性問題。對這些問題,可以在回顧中國特色經濟學建設和發展歷程中,得到更加清晰的認識。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奠定中國特色經濟學的實踐底色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之時,我國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中國社會主義如何建設、如何發展,成了從中央領導到廣大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從此走上改革開放的快車道。改革的第一聲春雷炸響了,安徽、四川等地的農村最早開展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試驗。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農民自發採取的改革措施。從1979年起,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鼓舞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迅速推廣。因為實踐表明,它使農業增產了、農村面貌改善了、農民收入增加了,給農業、農村、農民帶來了發展動力、帶來了希望。

農民的積極性提高后,鄉鎮企業也發展起來。鄉鎮企業自籌資金,自購設備,自謀產品銷路,自聘城市退休技工來工作。20世紀80年代初,在中國有一道新的風景線——火車上、長途汽車上,經常看到一些農民模樣的人帶著大包小包,走向全國各地。他們是新興的鄉鎮企業的推銷員,帶著樣品和訂單,到處推銷本企業的產品。這樣,大一統的計劃產品市場被打破了,充滿活力的鄉鎮企業商品市場形成了。這是奇跡,也是必然現象。中國經濟逐漸走向市場經濟,鄉鎮企業功不可沒。

農業增產增收促使養殖業、蔬菜種植業興起,農貿市場相應發展,多年少見的雞鴨魚肉、香油、花生米和各色蔬菜等充滿了市場各個角落。城市供應的豐富,使得實行多年的糧票、油票、肉票等票証就此取消。

這就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的新景象。它再次印証了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這一基本觀點的真理性,奠定了中國特色經濟學的底色,那就是:以實踐為理論來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拒絕本本,拒絕教條主義,致力於調動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解決中國問題。

建立經濟特區:為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打開突破口

距離香港僅一水之隔的廣東深圳,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與香港的發展差距仍然十分懸殊。那時香港已經是一個國際化都市,而深圳只是一個小鎮。情況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發生變化。1980年8月,深圳經濟特區正式建立。當時,內地依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而深圳的經濟則按照市場規則運行﹔內地隻有小商小販經營,而深圳則可以成立和發展私營企業。

於是,深圳成了國內最早開放的地方。經濟特區建立后,深圳面貌迅速發生改變。內地各省市的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入深圳,內地各省市的人才同樣源源不斷地到深圳去尋找發展機會。深圳也是最初的農民工就業地。從20世紀80年代起,深圳的建設速度遠遠超過香港。高樓一棟棟拔地而起,馬路一條條又寬又平。深圳再也不是一座小鎮,而變為一座國際性城市,規模比香港大很多,人口也多於香港。難怪全世界都稱贊“深圳速度”。

當時建立的經濟特區有深圳、珠海、汕頭、廈門,隨后又興辦了海南經濟特區。剛建立經濟特區時,在內地一些場合還能聽到“深圳姓社還是姓資”的議論。這是難以避免的,因為深圳的轉變在不少人看來已超出了常規。到了1992年,鄧小平同志再次到深圳考察的講話在報紙上發表,此后深圳“姓社而不姓資”的看法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人們更加清楚怎樣判斷深圳的制度屬性:難道深圳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試驗區嗎?難道深圳不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中國政府的管轄區嗎?

興辦經濟特區,是黨和國家為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一次偉大創舉。建立經濟特區的意義不僅在於利用外資引進、管理和技術,更在於開拓出了一種重要的改革方法和研究方法——摸著石頭過河﹔在於得出了一個新的認識——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開放也是改革﹔在於開辟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試驗場——經濟特區既是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舞台,也是理論創新的大平台。以經濟特區為突破口和有力引擎,我國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跨越,中國特色經濟學也完成了從研究封閉半封閉經濟體到研究開放型經濟體、從研究穩態經濟體到研究轉型經濟體、從研究計劃經濟到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華麗轉身。特別是創造性地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逐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中國特色對外開放理論,奠定了中國特色經濟學的基礎。

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理論豐富和發展起來

20世紀80年代中期,經濟學界在討論如何進行國有企業改革時,承包經營責任制一度引起人們的關注。當時,人們提出了“首鋼經驗”。這是指:首都鋼鐵公司採取承包經營責任制以后,效益提高了,利潤增長了﹔而從性質上看,企業依然是國有的,所以無論從大方向上考察,還是從企業管理方面分析,承包經營責任制都具有很大可行性。於是從1987年起,國務院決定在一些省市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改革試驗。稍后,逐步形成了全國性的“承包熱”。

然而,不同意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的經濟學家從這一制度實行情況的調研中,得出了國有企業不宜採用承包經營責任制的論斷。主要理由是:第一,承包經營責任制沒有解決國有企業產權清晰這一根本性問題。在承包經營責任制之下,產權依舊是模糊的,這無益於國有企業的實質性改革。第二,承包經營責任制使企業側重於短期行為,如為了完成承包任務,企業行為趨於短期化,拼設備,拼消耗,結果受損害的是國有資產。第三,承包經營責任制使企業的國有財產主管者同承包者在承包費高低上不停討價還價、爭吵不已,誰為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而操心?第四,首都鋼鐵公司的承包經營責任制是在國家稅收優惠條件下實行的,其他國有企業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如果得不到類似的國家稅收優惠,能取得同樣的效果嗎?不可能。

經過有關國有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的討論和質疑,特別是經過實踐的檢驗,20世紀90年代之后,“承包熱”冷卻下來,國有企業改革轉到股份制改革道路上來。股份制企業可以採取股份有限公司形式,也可以是上市公司,但一個共同特征是:產權清晰。這樣就可以按照國有企業所屬行業不同,分別制定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方案。

整個20世紀90年代,股份制改革都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股份制企業大體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經營性行業的國有企業,國有資本控股多少不採取統一標准,根據行業性質和企業規模而定。這樣改制的企業,可以稱為混合所有制企業。另一類是特殊行業的國有企業,在實行股份制改革后,需要國家控股﹔至於國家控股多少,也要依據行業性質和企業規模而定。

20世紀90年代的股份制改革是一件大事。它的主要意義不在於開辟了向資本市場融資的渠道(當然,融資也是重要的),而是切實轉換企業運行機制。為此,必須健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包括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進一步完善考核制和任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股份制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不是短期內就能完成的任務。但隻要改革方向對頭,進一步改革和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就有希望。再進一步看,由於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處於市場既不完善而又缺乏真正市場主體的狀態,所以改革應當以產權改革為主線,而企業股份制改革則是明晰產權、界定產權、培育獨立市場主體的最佳途徑。以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基礎,國有企業改革理論逐步豐富和發展起來。

從林權改革到農村土地確權:中國特色產權理論建立

1979年全國各地農村開始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本來沒有把林地包括在內,但當時一些地方把林地也給承包了。正值改革初期,農民們對改革形勢還認識不清。一些人承包了林地之后就開始砍樹,他們認為政策可能改變,今年既然把林地承包給我,不砍樹賣錢就可能吃虧。結果,砍樹成風。這導致了林地承包改革的停滯。直到本世紀初期,才在福建、江西、遼寧、浙江等省進行林權改革試驗。200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於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一場意義深遠的重大改革才正式啟動。

林地承包到戶比耕地承包到戶晚了20多年,但在理論和實踐上有三個突破:一是明確了“70年不變”的年限。70年時間,孫子輩都長大了,正是“爺爺種樹,孫子乘涼”。林農的積極性大增,愛林護林的熱情高漲。二是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承包林地上的樹木可以用於抵押、取得貸款。這樣,林農發展林業和開發林下經濟就有了資金。三是林地承包究竟承包給哪一級?是村級、鄉級還是林業合作社?當時學術界曾有爭論。而中央的決策是承包到林農戶,“一竿子插到底”。這就大大調動了林農的積極性。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下一階段的農村土地確權作了准備。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廣時,並未經歷土地確權階段。林地確權了,發了產權証,明確了財產權,林農安心了,現在輪到農村土地確權了。浙江、重慶、四川等省市,在黨的十八大召開前后,試行了農田和宅基地及其上面農民自建住房的確權工作。具體地說,農民的承包地有承包經營權,農民的宅基地有宅基地使用權,農民在宅基地上自建的住房有房產權,三權(農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民宅基地的使用權、農民在宅基地上自建住房的房產權)和三証(農民承包土地經營權証、農民宅基地使用權証、農民在宅基地上自建住房的房產証)配套。這樣,農民的心就定了,不怕土地會無緣無故地被圈走。這就大大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農村土地確權在保証農業用地(耕地和建設用地)使用方向不變的前提下,使農民的財產權益得到保障。同時,它也使農地承包戶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在國有企業改革和農村土地確權的推進中,以產權界定、產權清晰、培育真正市場主體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特色產權理論建立起來。這一理論建立在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是為了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與西方鼓吹私有化的產權理論有著本質區別。當前,農村土地確權后的土地流轉工作還處於試點階段,關於“非糧化”(原來土地上種植糧食,而新承包者改種其他作物)傾向問題,工商企業進入農村的資格審查制度問題,承包地、宅基地和宅基地上農民自建房屋能否用於抵押的問題等,都需要中國特色產權理論深入研究,作出科學回答。

推薦新聞:


從習近平在塞波兩國署名文章看“16+1合作”藍圖如何繪就

習近平叮囑加快科技人才建設: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習總書記東北調研三大意義 為地區發展"找路子 謀方法" 

習總書記談“網信工作”為互聯網可持續發展繪制明晰路線圖

習近平提文物保護16字方針 展現共產黨人歷史自覺文化自信

下一頁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厲以寧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