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陳裡:互聯網+傳統文化助力中國夢

——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的幾點思考

2016年03月31日11:0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原標題:陳裡:互聯網+傳統文化助力中國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悠長歷史,那些古老的文明依然鮮活至今,並成為了永恆的經典,其價值越來越獲得了全世界的認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研究與傳承,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尤其在當今移動互聯網時代,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有效地傳播給大眾,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當今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傳統文化無疑是助力中國夢實現的有效形式。我們應當好好研究互聯網時代的中國文化網絡傳播問題,增進人們的文化自信、自覺,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人們的心靈、大腦,走向世界。

互聯網等新興媒體

為中國文化的現代傳播提供了有效平台

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在互聯網時代發生了深刻變化,互聯網在保護、整合、利用文化資源上正顯示出無可比擬的巨大優越性。在數字化信息化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們應當充分利用互聯網新媒體新平台新技術,創新文化的現代傳播方式,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內外的影響力,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力與傳播力。傳統文化隻有借助互聯網新媒體平台,才能得到更好的傳承、創新和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應有之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實現質的飛越,需要實現從古代到現代、東方到西方、理論到實踐、專家到百姓之間的跨越。互聯網新媒體則為中華傳統文化實現質的飛越提供了有效和高效的平台。通過互聯網新媒體平台,傳統文化得以實現現代傳播,在傳統與現代、國內與國外、理論與實踐、學者與大眾之間架起一座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學以致用、經世致用的文化橋梁。

需要強調的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外維度與國內維度都很重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獲得國外不少學者和民眾的認可與稱贊,甚至在一些人那裡產生了某種迷戀,近些年國際社會的漢語熱、國學熱就是例子。如何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的有效傳播平台,把中國五千年文化史傳播出去,是當今時代一個重大課題。應鼓勵更多的歷史文化學者,進行傳幫帶的宣傳工作,在互聯網上,形成一種歷史文化傳播的時尚潮流,對於貢獻突出者應給予一些精神鼓勵、物質獎勵,以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的現代傳播

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在互聯網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播,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新挑戰。億萬國人期待的“中國夢”,其核心詞當然是“中國”,若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內核與支撐,“中國夢”是難以成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當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程有機組合,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同時,“中國夢”也是強國夢,而強國夢離不開網絡安全保障與技術支撐。網絡強國不僅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而且是每一個公民的重要使命。

我們怎樣才能更好地通過互聯網新媒體這個現代傳播手段和方式,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如何以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來佔據網絡高地,並以民族的智慧和先進的思想加以引領,讓互聯網成為弘揚浩然正氣、傳遞正能量的現代科技平台?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重大時代課題。

在這個時代課題中,應當解決好“中”、“西”、“馬”之間的關系問題。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為人們獲取資訊、開展交流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條件,同時也帶來了各種網絡文化亂象,充斥著混淆“中”“西”“馬”關系的各種論調。如何處理好“中”“西”“馬”之間的關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難題。我贊同用“體用”說來處理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具體而言,馬克思主義為“體”,是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中華傳統文化為“根”,西方文化則應當為我們所“用”。

在這個時代課題中,還應當處理好網絡與文化的關系,否則容易形成網絡、文化“兩張皮”的現象,從而形成水乳不容的狀態。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體”,要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人、感染人,創作出更多體現時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網絡文化品牌﹔另一方面,互聯網新媒體工具為“用”,應當運用互聯網新技術開拓新業務,不斷豐富和創新網絡文化內容。我們應該做到“體”“用”結合,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更好地普及並影響廣大人民群眾,以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須發揮“微時代”年輕一代的主力軍作用

在當今互聯網“微時代”,微信、微博、客戶端等以“兩微一端”為代表的“微產品”無處不在,把人們帶進一個與傳媒時代截然不同的“微世界”。各種紛繁復雜的網絡媒介工具給我們帶來大量便捷信息套餐的同時,也帶來了碎片化的世界觀,這是一種比較膚淺、浮躁的觀念。當代年輕人成長在互聯網信息普及的時代,在這種碎片化閱讀的氛圍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逐漸黯然褪色,並失去了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和控制力,而這恰恰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力軍。這讓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面臨一個尷尬境地。

做好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微時代”的青年人將大有可為。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強調,要“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在當前社會發展階段,要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工作,物質技術不是主要難題,關鍵因素在於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傳承保護力度。不能丟失當今八零、九零后這個主力軍,而應對其加以正確利用和引導,以更好地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各種“微產品”可謂是一把雙刃劍,合理利用則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要進一步探索各種“微產品”對這些年輕人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以及身心的各種影響,將優秀傳統文化加以現代化,巧妙地滲透於日常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種“微產品”對部分不合時宜的傳統文化加以改造、創新,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更好地契合年輕一代人的體驗。隻有規避這把“雙刃劍”的風險,激發其優勢效益,才能賦予傳統文化對年輕人更強的使命感、責任感,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效傳承、保護與發展。

講好中國故事

構建中國話語體系,提升中國軟實力

互聯網時代,如何有效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弘揚中國精神,塑造中國形象,讓世界更加了解中華文化,也讓國人對中華文化更加有自信,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我們要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指示精神,促進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引導網絡文化健康發展,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貢獻力量。

互聯網“大數據”改變了文化傳播的規則與平台,提升了中國文化的傳播空間與傳播效率,因此更有利於講好中國故事。與其簡單地將各種五花八門的中國元素搬上大屏幕,不如將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寓於一部部鮮活的文化作品之中,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傳播效。記得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層提出,人氣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之所以非常火熱,就是因為韓劇的內核與靈魂是儒文化,他因此鼓勵大家要將五千年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我覺得,中華傳統文化底蘊不能丟,否則就失去了文化作品的靈魂與核心競爭力。

我認為,隻有將優秀傳統文化與互聯網規則結合起來,才能高效傳播中國文化,並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首先,要遵循互聯網發展的規律。一是要改變傳統媒體自上而下的說教觀念。這是一種比較被動的灌輸方式,難以適應當前互聯網時代追求平等、互動的個人體驗。二是要改變傳統媒體內容為王的觀念。當今互聯網時代強調的是“內容+技術”為王。要用平台思維、融合思維、創新思維來講好中國故事。

其次,需創新方式方法,搭乘“互聯網+”這趟班車。“互聯網+”為中華文化的現代傳播插上了有力的翅膀,有了“互聯網+”,中華文化走進年輕一代就主動得多,中華文化走出國門就便捷得多。中華文化走出去,要注重推出一批具有典型意義的文化產品代表作,讓國內外的人都感知到一個美麗的中國、發展的中國。至於有部分人總喜歡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中華文化和中國的發展,對此,我們不能沉默,必須主動回擊,推出中國品牌、塑造中國形象、弘揚中國精神。

(作者系中央政法委政法綜治信息中心主任)(本文由作者提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沈王一、謝磊)
相關專題
· 陳裡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