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既注重培養“才”  更注重培養“人”

創新型人才應“形神兼備”

孫家學

2015年12月15日07: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我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也再次引發人們對人才培養的思考。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核心使命,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但長期以來,如何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是困擾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我國已啟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工作。在這項重要任務面前,高校必須解答好“培養怎樣的創新型人才”和“怎樣培養創新型人才”這兩個課題。

  創新型人才有兩個維度,一個是“人”,一個是“才”。長期以來,高校更多地注重“才”的培養,而不同程度忽略了對“人”的培養。高校培養的是創新“人”,不是也不應是創新“工具”。在“人”與“才”的培養上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本末倒置,而應做到內在統一、“形神兼備”。創新型人才之“形”,就是著眼於“才”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使其想創新、會創新、能創新﹔創新型人才之“神”,就是著眼於“人”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格,讓創新成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前者是創新型人才的顯性標志,是“體”﹔后者是創新型人才的潛性特質,是“魂”。高校要以培養“形神兼備”的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實現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與創新精神、創新人格的有機融合,實現“才”與“人”的緊密結合,實現“體”與“魂”的深度契合。

  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將創新型人才“育”出來。培養模式簡單化是不少高校人才培養存在的突出問題。對於人才培養特別是創新型人才培養,應堅持培養目標多元化、培養過程多樣化,堅持立德樹人、因材施教,讓學生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在教學上,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權和自主權,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在辦學上,以教師為本位,在教學基本要求和培養目標范圍內,鼓勵教師自主創新教學內容﹔在資源配置上,以學生為中心,強化制度保障和政策激勵,確保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進入一線教學。東北大學在教學實踐中,一方面將人才培養與專業教育、實驗實踐教學深度融合,改革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勇於探索的能力﹔另一方面緊密結合企業、行業、社會發展,依托產學研合作平台開展交叉培養、協同育人,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共同實施教學管理,著力培養善創意、會創新、能創造、勇創業的創新型人才。

  營造人才培養新生態,將創新型人才“潤”出來。創新型人才培養,除了“硬件”,還離不開創新文化這個“軟件”。經驗表明,創新型人才不是管出來的,也不全是教出來的,而是在濃厚的創新文化中“潤”出來的。高校應將創新作為自身文化追求和文化精神的重要內容,營造海納百川、兼容並包的創新文化氛圍,厚培創新型人才成長的沃土。具體來說,應以創新引領高校文化建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努力為學生營造全方位、多層次的創新生態。摒棄生產“定制品”的工業思維,樹立培育“生長品”的生態思維﹔打破學生“接受—復制”的慣性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發展”的思維方法,讓學生不迷信權威、不墨守成規,不斷激發其創新潛能。培養學生創新的人格力量,讓他們將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內化為創新精神、創新人格,實現創新的自由自覺。

  (作者為東北大學黨委書記)  


  《 人民日報 》( 2015年12月15日 07 版)

(責編:楊麗娜、朱書緣)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