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人民要論)

蔣金鏘:把握發展主動權的認識前提

——關於底線思維的哲學淺析

2015年11月27日08: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近平同志一再指出,在工作實踐、日常生活中,必須有底線思維。貫徹落實這一重要精神,應從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學會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引領經濟社會科學發展。這裡從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選取幾個例子,從哲學層面進行探析,以期深化對底線思維的認識。

  把握“合理區間”

  習近平同志強調,主動適應增長速度換擋、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增長動力轉換的新形勢,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增長速度換擋就是由高速轉為中高速,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具體表現。它要求我們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節奏,使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從底線思維來看,就是經濟增長要守住底線,保持6.5%以上的增長速度。這樣的速度仍處於世界前列,不僅是我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保障,也是確保就業穩定的必要條件。

  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體,“度”是事物質與量對立統一的體現,也是事物健康發展的關鍵。合理區間正是我國經濟要達到的有利於發展的適度范圍。經濟運行不能沖出合理區間的上限,也不能滑出下限。一旦沖出上限,一味講速度,高投入、高消耗,資源、環境就難以承受,發展就不可持續﹔一旦滑出下限,經受不起經濟下行的壓力,就不能穩增長、促就業、保民生,就難以實現預期發展目標。更應看到,確保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有為的:為的是擴內需、調結構、轉方式、換動力、求創新、惠民生﹔要的是逐步實現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增長,更加健康、更有質量、更有活力的增長,人民群眾能長期得到實惠的增長,不斷提升國際合作水平和競爭力的增長。這既有利於我們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步,也有利於在國際上樹立我國不斷發展和長期穩定的良好形象。當然,在未來發展進程中,從實際出發,對預定的合理區間作出適度調整也是必要的。

  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總量相對較大的基礎上實現中高速增長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將進一步增強我國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我們應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科學處理各種問題,以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健康發展。

  把握“平衡點”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必須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社會創新活力。這要求我們准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在保持穩定這一底線的前提下找到三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平衡點,推動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

  實現平衡需要處理好動態關系、把握好度。隻有謀求事物發展的動態平衡,找到最佳均衡點,才能把握好度,推動事物健康發展。就准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平衡點而言,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們要處理好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的關系,堅持以改革為動力、發展為目標、穩定為前提,立足於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保持社會長治久安,確保改革發展穩定相輔相成、協調有序地向前推進。中央確定的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就包含各方面平衡發展的要求,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在矛盾各方共居一體、推動事物發展的情形下,需要協調好各種關系,使各方面平衡發展,保持發展的穩定性、連續性。這樣的“進”,才是扎實可靠的,才能避免折騰反復,防止大起大落。

  平衡發展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閥門”。伴隨改革深化和社會轉型,我國社會呈現利益主體多元、利益訴求多樣、利益關系復雜的局面,必須科學有效平衡各方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面對物價、就業、分配、教育、資源、環境等社會問題,尤其是收入差距問題,要努力使其保持在一個可控的范圍內,創造條件一步步加以解決。為此,應把握好財政收支、信貸投放、物資供求等的平衡,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綠色化“五化”的協調,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推動沿海內陸沿邊共同發展﹔加大精准扶貧力度,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用好“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夯實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

  守住不失衡的底線。在日常生活和各項工作中,都要守住不失衡的底線。社會各方面關系尤其是利益關系失衡,就有可能引發動蕩。執政掌權,為民是不失衡的底線。守不住這條底線,就會犯顛覆性錯誤,動搖執政之基。我們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現代化各方面、各環節相協調,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全面發展,致力於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彰顯了平衡理念的深化和升華,體現了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崇高使命感。與世界各國構建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實現措施共商、設施共建、成果共享,同樣需要運用平衡理念,把握利益平衡點。

  把握“主動權”

  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國具備持續健康發展的有利條件,我們要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他還指出,要善於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准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我們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善於運用底線思維,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主動權。

  前瞻風險,防患未然。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程中,我們既要看到持續趨好的有利因素,也要看到國內國際各種不利因素的長期性復雜性﹔既要看到難得的機遇,也要看到嚴峻的挑戰。現在我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接近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我們面對的敵對勢力圍堵和內部深層次矛盾也在增多。“從壞處准備”,要求我們隨時隨地在思想上行動上做好應對的准備。“有備無患”,關鍵在備。要做到百分之一的風險、百分之百的准備,善於前瞻風險、守住底線、防患未然,從容處置“不測”,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

  安不忘危,治不忘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機遇中蘊含挑戰,挑戰裡孕育機遇﹔化解挑戰將贏得機遇,被挑戰壓倒已有的機遇也會喪失。這種相互轉化需要一定的條件。保持清醒頭腦,強化底線思維,凡事從壞處准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是促進事物由壞的方面向好的方面轉化所必需的。反之,滋生驕逸之端,必踐危亡之地。安而忘危必危、治而忘亂必亂,忘危忘亂是導致事物從好的方面向壞的方面逆轉的思想根源。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凸顯了憂患意識的哲學意蘊。這要求我們在勝利之時切記“慮退所以能進”、興盛之時警惕和防范走向反面。增強憂患意識,有助於我們對現實和潛在的、來自外部和出自內部的各種壓力、困難、風險作出科學判斷和預見,積極防范、妥善應對,激發戰勝壓力、困難、風險的正能量。當然,講憂患決不意味著不講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昭示前進方向,提供精神支柱。堅定理想信念與增強憂患意識並行不悖、相得益彰。我們既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也要強化攻堅克難的謀略和能力。

  把握規律,明確目的。“凡事從壞處准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既體現了探索把握規律的要求,又體現了為廣大人民謀福祉的旨歸,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辯証統一。二者相互依托、相互作用,融會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項工作,貫通於實現中國夢的奮斗實踐。沒有為廣大人民謀福祉的價值目標,就不可能達到對歷史發展、中國社會發展的規律性認識﹔沒有對歷史發展、中國社會發展的規律性認識,為廣大人民謀福祉的價值目標就不可能實現。在奮斗實踐中,二者不斷得到有機統一,正是我們把握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主動權的生動體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歷經數代人奮斗可以達到的“最好的結果”,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燦爛前景、根本利益、時代使命、崇高目標。我們要圍繞這一目標,持續探索科學發展規律,始終把握追夢實踐的主動權。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27日 07 版)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