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楊金海:應當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載體建設

楊金海

2015年10月26日10:29   來源:《蘭州學刊》

原標題:應當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載體建設

  當前,全國上下都在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我們黨和國家精神支柱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舉措,是保証社會主義事業永續發展的千秋偉業。但如何把這項工作做扎實,使我們的工作成果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也就是說,要使得我們樹立的新型價值觀家喻戶曉,深入人心,長久發揮作用,不僅在當前發揮作用,而且在500年乃至1000年后仍然發揮作用,還需要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在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重要一點,是要借鑒古今中外精神支柱建設的經驗,大力加強核心價值觀的載體建設。特別是要抓住我國正在推進的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大力加強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大眾化場館建設。如果錯過這個歷史機遇,那將會造成千古遺憾。現在不少地方的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中嚴重忽略了這一點。因而,需要盡快增強人們這方面的理論自覺,通過上下聯動、科學規劃,盡快彌補核心價值觀載體建設方面的不足。隻有這樣,才能增強新型城鎮和新農村建設的精神涵養,構建起新時代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圍繞這個想法,我談三點認識,就教於大家。

  一、充分認識核心價值觀載體建設的深遠意義

  我國正在發生著數千年歷史中未曾有過的深刻變革。一個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突飛猛進,社會的物質財富和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有力推動著並將繼續深刻影響我國未來的發展。然而也應當看到,與當下物質財富迅速增長形成明顯反差的,是人們信仰的缺失和精神支柱建設的缺乏,反映到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中,就是核心價值觀載體建設嚴重不足。走遍全國各地,人們常常發現一種現象,那就是千城一面:到處是寬闊的馬路、林立的高樓,但缺乏文化特點,特別是缺乏作為核心價值觀載體的建筑物或場所,新農村建設也是如此。如果不盡快改變這種狀況,我們的城市將會變成沒有靈魂的水泥森林,我們的子孫后代將會由於缺乏精神寄托之所而成為沒有信仰的群體,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長治久安將沒有保証。

  我們的城鄉建設為什麼會出現核心價值觀載體建設的缺位?歸根結底是人們認識不到位,也就是沒有認識到核心價值觀載體建設在城鄉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沒有很好把握城市建設、新農村建設乃至家庭建設的內在規律。認識是實踐的先導。認識不到位必然導致相關理論、政策、制度、措施等不到位。為此,我們需要從城鄉發展的戰略高度乃至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核心價值觀載體建設在城鄉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研究城鄉建設和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內在聯系以及二者發展的客觀規律。

  核心價值觀載體凝聚著人們的靈魂乃至民族精神。綜觀古今中外,一座城市、一個村庄中最漂亮的、標志性的、處於顯著位置的建筑物通常都是核心價值觀所在地。如處於北京中心位置的紫荊城,在古代,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精神寄托之所,其左前方是祖廟,右前方是社稷壇。這是古人按照“左祖右社”的規制建設的。新中國成立后,天安門廣場地區建設也承續了這一傳統,左邊是國家博物館,右邊是人民大會堂,體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有機統一。我國西藏地區的發展相對落后,但是位於拉薩顯著位置的布達拉宮則是世界上最雄偉壯麗的建筑之一,因為它是傳統上人們核心價值觀所在地。我國古代的村庄布局一般也是如此,村中心或其他顯著位置一般都有祠堂、廟宇、廣場等,以供人們表達信仰和情感,開展公共文化活動。世界其他國家的情況也不例外。如英國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法國的巴黎聖母院、美國華盛頓的國會山等,都是人們的核心價值觀所在地。

  核心價值觀載體建設發揮著提升人們精神素質的作用。一個城市或村庄的核心價值觀所在地是人們從事精神文化活動的場所。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精神文化活動,不僅可以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和精神境界,還可以使得人與人之間加強溝通交流,化解矛盾,增進友誼,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城鎮化過程也是大量農民進城的過程。農民進入城市以后,原來的思想水平、知識結構、風俗習慣等都不能完全適應城市的生活,這就需要政府以及社團組織、有識之士等有意識地進行引導和培養。核心價值觀載體建設有助於提升新市民的精神文化素質,例如通過科學知識宣傳和理論普及方式、群眾性的文化娛樂活動、召開同鄉會等來提高人們的認識,增進人們的交往,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逐步解決新市民精神上融入城市的問題。

  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要求,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要融入讓群眾生活更舒適的理念,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同月,中央頒發了《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號召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

  要落實好中央精神,大力加強核心價值觀載體建設是重要舉措之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一個城市或村庄的核心價值觀所在地不一定要大,但是一定要有,比如要有一定規模的偉人館、展覽館、博物館、文化廣場等,到那裡大家有看不盡的東西,甚至流連忘返,看了以后都覺得在文化上很有收獲,在精神上有所提升。這樣,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才能打通,中華民族的歷史文脈才能永遠承續,人們的精神家園才能不斷完美。這樣的城市和鄉村才是真正的有靈魂的活的城市和鄉村。

  二、大力推進核心價值觀載體建設的原則和方法

  我國現在的城鄉人口眾多,利益多元,思想多樣,各種各樣的價值理念處於相互交織的狀態當中。那麼,如何建設人們共同的精神家園呢?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已經給出了簡明而科學的答案,這就是要“尋求最大的公約數”。這是一個總的原則,也是一種政治智慧,就是要尋找大家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這個最高的共同的價值目標是有的,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人類的文明進步。具體說來,就是黨的十八大提倡的價值觀,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是一套全新的價值觀,既不同於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又不同於西方傳統的價值觀,而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基礎,吸收中西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形成的。闡釋好、實踐好這些價值觀,不僅對推進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有重大意義,對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也將發揮重大作用。

  關於這一新型價值觀載體的建設也應當有自己的特色,這就是它的包容性、現代性、生活性。所謂包容性,就是對所有社會成員都應當是適用的。這樣的載體建設應當有別於學校、黨校等體制內教育載體建設,也應當不同於體制外宗教場所的建設。現在我國社會發展很快,特別是體制外人群越來越多,核心價值觀載體建設工作要更多地考慮體制外人群,不能簡單按照過去的體制內方法去做思想教育工作,也不能簡單地放任宗教的發展,而應當建設面向社會大眾的主流價值教育載體。這樣,才能爭取更多的社會受眾,鞏固主流價值陣地,抑制非主流思想的傳播。所謂現代性,就是要突出現代文化傳播的特點,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形式與先進的現代思想內容結合起來,同時不斷創新文化傳播的形式和內容。所謂生活性,就是要與老百姓的生活聯系起來,特別要注重解決人們的人生問題,包括生老病死、家庭婚姻、精神苦惱等方面問題。

  三、進一步講,加強核心價值觀載體建設還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是要把指導思想一元化與文化多樣性結合起來。要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同時把中國傳統文化、西方傳統文化裡面優秀的東西吸納進來,共同打造我們的精神家園。在這裡,指導思想的一元化和文化的多樣性是不矛盾與的。指導思想一元化是講國家發展的道路和方向隻能有一個,不能時而這樣,時而那樣,那樣就會造成思想混亂,甚至造成國家分裂。文化的多樣性是指每個人、每個群體的愛好、興趣等可以是多樣的。比如,人們的宗教信仰、文化興趣等是多樣的,有的甚至很不相同,但這不妨礙人們都擁護國家發展道路的社會主義方向。我們的新型價值觀具有融通中外、涵蓋古今的包容性,相應的載體建設也要體現這種海納百川、慧光普照的包容性。

  二是要把繼承傳統與開拓創新結合起來。任何一個社會形態及其文化形態的發展都是一種生命體的運動,不能輕易打碎重來。對於古今中外的優秀思想文化,我們都要學習、繼承和吸納,但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或古代的東西來取代我們現有的文化生命體系,如果那樣隻會引起天下大亂。建設人們共有的核心價值觀載體也是這樣,需要穩定有序地向前推進,需要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開拓創新,特別要處理好新型價值觀和傳統價值觀的關系。從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都要繼承傳統,開拓創新。比如,中國傳統的德治體系非常完善,內容也非常豐富,如何借鑒其中的合理成分用於我們今天的德治建設,還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

  三是要把政府推動與民間參與結合起來。建設先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及其載體,應當而且隻能通過我們黨和政府的領導來進行,即與整個社會的改革一樣,應該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但同時也應當是自下而上的過程,即應當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建設自己精神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包括借鑒傳統的做法,利用民間力量參與核心價值觀載體建設。

  用什麼方法推進核心價值觀載體建設?總的方法應當是充分借鑒歷史上核心價值觀載體建設的基本經驗,同時,不斷在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創新發展。

  從歷史上看,核心價值觀載體通常可以概括為六個字:經、僧、眾、廟、像、禮,也就是經典、教師、聽眾、殿堂、形象、禮儀。不論儒、佛、道,還是基督教等概莫能外。對此,我們應當充分研究借鑒。這些年來,我們的指導思想、主流價值之所以落地生根不理想,與沒有很好借鑒傳統的做法有很大關系。

  當然,我們不能搞傳統的宗教迷信那一套,而主要是借鑒其形式。我們的“經”應當是先進的文化經典、理論讀物;“僧”應當是科學理論的研究者、傳播者;“眾”應當是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現有的受眾主要限於學校的學生、黨校的學員等,還應當把大部分的社會大眾變成受眾;“廟”應當是現代化的展示先進思想的場館,群眾可以到這些地方聽講座、學文化、搞文藝活動,甚至舉行新式婚禮等,潛移默化地接受先進思想的熏陶;“像”應當是領袖人物和先進人物的雕像、畫像、塑像等等;“禮”應當是先進的禮儀規范,如敬仰禮、鞠躬禮、宣誓禮等。

  在這六個方面中,場館建設是基礎。有了場館,才能有其他元素和相應的活動。這些年,各種文化館、紀念館等建設不少,但能夠充分體現主流文化價值的不多。比如,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的指導思想,但至今沒有一座國家層面的大型馬克思主義展覽館。隻有把這樣的文化館、展覽館等盡快建設起來,並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精神文化活動,才能使先進思想文化逐步融入人們的生活世界。而且,隻有把場館建設起來,歷史偉人才能活起來。比如隻有建成馬克思文化館,馬克思才能有戶口,才能夠通過人們的敬仰學習等活動而變得有聲有色,流芳千古,人們對他的信仰才能逐步建立起來。也隻有在這些文化場所經常組織活動,如組織新任領導的敬仰活動、黨團員以及少先隊員的宣誓儀式,以及宣講會、音樂會等等,這個地方才能活起來,從而一座城市、一個村庄才能活起來,才能富有感召力和生命力。這樣,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才可以打通,我們民族的文化血脈才能永續傳承,並發揚光大。

  四、加強核心價值觀載體建設的研究規劃和組織領導

  全社會都應當加強對核心價值觀載體建設的關注和支持。

  首先,要加強對核心價值觀載體建設的研究。《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裡面講到要請有關專家加強城鎮化建設的綜合研究。要落實好中央要求,除了請搞建筑的、搞生態的專家等外,還應當請搞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參加這方面的研究,甚至也要請研究宗教的專家參與進來。新農村建設也應當如此。這樣,我們的城鎮化、新農村建設才能夠很好地借鑒優秀文化傳統,保証把核心價值觀載體建設考慮進去,也才會體現新城鎮和新農村建設的人性化、人文性。

  其二,要注重把核心價值觀載體建設特別是場館建設納入城鄉發展規劃當中。要樹立“把軟實力做硬,硬實力做軟”的辯証理念。所謂“把軟實力做硬”,是說要善於把看不見的精神的東西做成看得見的物質東西。如建設偉人館、展覽館、文化館等就是這樣。古人為什麼要為聖賢樹碑立傳、立牌坊、建廟宇?就是因為這些碑石、建筑等存在的時間比較長久且具有美感,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借助於這樣的物質載體就可以使得聖賢的精神放射光華,引人注目,流芳百世,傳給后人,長久發揮作用。所謂“把硬實力做軟”,是說要善於把有形的物質的東西做成有文化內涵的精神載體。如城市建設中的高樓、馬路、胡同、公園、景觀,乃至商品、服務等等都應當體現文化內涵,特別是核心價值觀。也隻有這樣,我們的城市才會有自己的特色,從根本上避免千城一面的弊病。

  其三,要調動人民群眾參與核心價值觀載體建設的積極性。核心價值觀載體建設是公益事業,難以有經濟效益,難以通過市場機制完成。怎麼辦?可以採取雙管齊下的辦法。一方面,政府要給予一定的人、財、物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借鑒歷史上的做法,組織社會捐助,對捐助者立碑表彰。同時,要調整有關政策,對群眾自發投資興建的領袖人物或先進人物文化館、展覽館等要給予引導、鼓勵,不要簡單斥之為封建迷信甚至強行拆除。

  其四,要利用核心價值觀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動。各級政府要採取措施,建設各級各類有地方特色的偉人館、文化館、展覽館等。同時,要發揮我們黨和政府的組織優勢以及社團組織的作用,把偉人敬起來,把塑像樹起來,把圖片展出來,把故事講起來,把隊伍拉起來,把活動搞起來。比如,可以把黨員、共青團員、少先隊員,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等組織起來,經常在這裡有組織地開展宣誓活動、文化活動、宣講活動等。同時,有計劃地開展面向社會大眾的各類思想文化活動,既給人們講科學知識、思想理論,又結合人們的生活實際,講大家關心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以及個人的信仰問題、婚姻家庭問題、精神困惑問題等,使得這些場所起到解疑釋惑、心理咨詢的作用。還可以組織社會互助、民間自救、濟困募捐、文化活動、新式婚禮等等。這樣,新型城市和新型農村的活力、向心力、凝聚力就會不斷提升,社會正氣就會大大增強起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逐漸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 楊金海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