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遲福林:經濟轉型大趨勢下的企業品牌建設

2015年07月07日14:4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我國的經濟轉型升級正處在重要歷史拐點。加快推進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經濟轉型,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目標,重在把握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趨勢,打造中國制造的全球品牌。

  一、“十三五”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趨勢

  一個國家企業品牌的形成與本國經濟發展階段密不可分。總的判斷是:“十三五”是我國從工業化中后期走向工業化后期的關鍵5年。打造企業品牌,需要立足於我國由制造業大國走向以智能化為重點的先進制造業強國這個戰略目標。

  1.“十三五”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歷史節點。當前,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主要矛盾在於調結構、轉方式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從國家層面看,如果調結構、轉方式有了突破性進展,就能夠掌握經濟增長的主動權﹔從企業層面看,如果能夠把握國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歷史機遇,加快自主創新,就會形成打造企業品牌的源頭活水,就會為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插上創新的“翅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國企業品牌建設,離不開經濟轉型升級的大環境,需要抓住經濟轉型升級提供的新機遇。

  2.“十三五”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制造業服務化的特點尤為突出。在生產性服務和生活性服務需求都在全面快速增長的特定背景下,“十三五”期間將形成新的增長格局:

  (1)消費主導的增長格局。服務消費需求的增長推動消費結構的升級,消費結構升級帶來潛在消費需求的釋放,“十三五”期間的最終消費率和居民消費率都有望加快反彈。到2020年,最終消費率有望提高到60%左右,居民消費率提高到50%左右。

  (2)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隨著從物質型消費為主向服務型消費為主的消費結構升級,我國城鎮居民服務型消費比重已接近40%,預計到2020年服務型消費佔比可能提高到45%,一些發達地區甚至可達到50%∼60%。消費結構升級帶來巨大的消費需求,將為服務業主導的經濟轉型提供內生動力。近幾年,我國服務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帶動GDP增長約0.4個百分點。如果“十三五”服務業年均增長10%,可以帶動4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奠定重要基礎。

  3.“十三五”是我國創新消費市場品牌的重要時期。打造企業品牌,不能忽略13億中國人的新消費。例如,這幾年盡管經濟下行壓力大,但信息消費需求增長快,今年1-5月份信息產業仍然實現了20%的增長,這為打造新的消費品牌創造了巨大空間。再比如,健康服務業發展潛力巨大,但是我國的健康產業缺乏品牌。按照國家老齡委的估算,現在老年人的當期消費至少有1萬億元人民幣的潛在需求。但是,由於產品供給短缺、服務水平上不來,年實際消費大約隻有2000億元人民幣左右。

  二、生產性服務發展滯后是企業品牌建設滯后的突出矛盾

  2010年,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盡管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但總體上看,我國仍是一個品牌小國。2014年全球企業最有價值的100個品牌中,美國有59個,日本有7個,作為新興經濟體的韓國也有3個,而我國僅有華為入圍,排在第94位。總的來看,我國企業品牌建設有三大差距:第一,品牌總量偏低,以數量而非品質取勝的狀況未根本改變﹔第二,現有品牌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比重偏低﹔第三,品牌的國際影響力不夠,缺乏如美國可口可樂、蘋果等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

  我國企業品牌建設的巨大差距,反映了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的現狀,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達60%。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與經濟結構不合理高度相關。

  從國際經驗來看,工業化中期之后,以研發為龍頭的生產性服務業從傳統工業中分離出來做精、做專,在打造國際知名品牌中有決定性作用。例如,蘋果的靈魂是研發和設計,沒有自己的生產工廠。

  為什麼歐美發達國家國際知名品牌那麼多?美國和德國以研發為龍頭的生產性服務業佔服務業比重已經高達70%以上,佔GDP的比重在43%左右。我國生產性服務業佔服務業的比重不足35%,佔GDP的比重僅為15%左右。這說明,在制造業信息化、服務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沒有生產性服務業的突破性發展,很難改變品牌建設嚴重滯后的現狀。這就需要把“互聯網+”從消費品市場全面引入到生產性領域,以信息化拉動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三、打造和提升中國制造品牌的重大任務

  “十三五”時期,新一輪技術革命與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出現歷史性交匯。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以制造業服務化為突出特點,推動我國的智能制造、服務制造、綠色制造,將由此形成我國品牌建設的新格局。

  1.把研發為龍頭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作為實施“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戰略重點。為此,需要把到2020年服務業佔GDP比重達到55%、生產性服務業佔GDP比重從15%提高到30%∼40%,作為“十三五”經濟結構調整的約束性指標。爭取到2025年,生產性服務業佔GDP比重接近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走出一條以生產性服務業帶動我國制造業全球品牌建設的新路子。

  2.充分利用“互聯網+”,實現生產性服務業振興的新突破。美國的IPHONE和中國的小米手機,在很短時間內崛起成為品牌新秀,最重要的成功因素在於把握了大數據、雲計算時代的大趨勢,讓消費者能夠通過互聯網參與手機制造的過程,並使手機功能拓展到互聯網領域,改變了人類生活。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網民,通過“互聯網+”打造企業品牌的潛力巨大。我的判斷是:在“互聯網+”背景下,企業品牌競爭的關鍵是商業模式的競爭。利用“互聯網+”實現商業模式創新,我國有望到2020年初步完成從工業2.0向3.0的升級,並奠定走向工業4.0的重要基礎。

  3.結構性改革將為中國制造全球品牌營造制度環境。我國打造國際品牌不缺市場,不缺各種資源,缺的是制度環境。打造中國制造的全球品牌,面臨著諸多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

  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破除行政壟斷,形成生產性服務業領域開放競爭的大環境。生產性服務業不僅要擴大面向社會資本的開放,也擴大面向國際資本的開放。當前,要加快破除電信領域的行政壟斷,將“互聯網+”時代的電信資費明顯降下來。

  嚴格保護知識產權。知識產權制度化法制化進程需要加快,知識產權保護法規要與國際接軌,最大限度地激勵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品牌。

  打造中國制造全球品牌需要消費品市場監管標准與國際接軌。建議從國家層面組建統一的消費品市場監管機構,改變國內消費品市場監管標准低於發達國家的狀況。

  加快教育、科研領域改革。一是深化教育改革。現行的教育體制帶有考試型、封閉性、行政化的突出特點。如果不能加快形成創新型、開放性、專業化的教育體制,自主創新就缺乏最重要的基礎條件,就很難形成自主創新能力﹔二是形成能夠廣泛吸納和利用國際人才的體制機制。借鑒發達國家經驗,設立國家移民局,支持有條件的來華留學海外學生拿中國綠卡,培育我國參與國際人才競爭的新優勢﹔三是進一步深化科研體制改革。要按照專業化而不是行政化、官僚化的體制來營造和完善人才發展、大眾創新、萬眾創新的大環境。

  (根據作者2015年6月27日在第四屆全球智庫峰會專題論壇上的演講整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晶、謝磊)
相關專題
· 遲福林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