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大家手筆)

杜祥琬:低碳發展 為了可持續的未來

2015年04月22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但發展的高碳特征也非常明顯。高碳不僅加劇氣候變暖,而且與污染有強相關性。今天我們已認識到,光講發展是不夠的,還要講發展方式、選好發展路徑。發展路徑選擇不僅要考慮能源資源問題,而且要考慮環境容量有限這個基本國情。如果中西部地區沿襲東部一些地區過去的發展路徑,我國經濟發展就會更高碳。為了可持續的未來,我國轉向低碳發展已刻不容緩。

從能源經濟學的角度看,發達國家可分成兩類:一類是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現在年人均能耗近10噸標准煤﹔另一類是歐洲和日本等國家,現在年人均能耗是5噸標准煤左右。兩類國家人均能耗相差一倍之多,對應的人均電力消耗也相差一倍,而人均碳排放相差還不止一倍。一些人經常以美國的發展為標准,但如果世界其他國家都達到美國那樣的人均能耗水平,那就得4個地球才能養活人類。所以,美國這種高能耗發展模式是不能模仿、不可推廣的。對我國來說,控制總量,堅持高效、潔淨、低碳,抑制不合理需求,是能源革命和低碳發展非常重要的內涵。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氣(包括頁岩氣、煤層氣、致密氣、天然氣水合物等非常規天然氣)可稱為低碳能源“三匹馬”,它們之間的關系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需要並駕齊驅、形成合力。惟有如此,才能更多地替代煤炭。

在我國,目前已有許多低碳發展方面的實踐。近些年,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很大,淘汰落后產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一五”期間,我國能源強度下降19.1%,2014年碳強度下降5%﹔能源梯級利用也有很大進展,工業余熱替代北方傳統供暖規模試點成功﹔低碳城市試點初見成效﹔等等。低碳發展使經濟增長更理性、質量效益更高。所以,國際和國內的實踐都表明:低碳發展之路可以通向現代化。低碳發展以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重塑經濟,實現高質量、高效益的發展。它限制的是粗放、奢華式發展,限制的是不合理需求。走低碳發展之路,既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更是為了國家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事實上,低碳發展不僅會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還會帶來社會治理和人們思想觀念的深刻變革,促進形成低碳社會。低碳社會的基礎是城鄉一個個低碳“細胞”,包括低碳社區、低碳企業、低碳鄉村、低碳家庭等。如果每個“細胞”都能達到低碳水平,就會帶來社會治理、公民素質、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深刻變革,意義非常重大。在低碳社會建設中,一定要倡導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即“健康的物質享受、豐富的精神追求”。隻有包括吃、住、行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有了明顯進步,低碳社會建設才能成功。比如,我國是人口大國,自然也是生產和生活廢棄物排放大國。廢棄物不是無用的東西,而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從一定意義上說,廢棄物分類資源化利用的程度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進步的標志。廢棄物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具有可行性,可以帶來巨大的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是低碳社會中意義重大的新興產業,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基礎性產業。廢棄物分類資源化利用能不能實現,又與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有很大關系。所以,走低碳發展之路,需要人人參與。

當今世界,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努力轉向綠色低碳發展。這是一個總趨勢,也可以說是一場競賽。在這場競賽中,我國不能落伍,而必須盡快搶佔新的戰略制高點,切實邁向生態文明。

(作者為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22日 07 版)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