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韓慶祥:實踐新形態—中國新常態—哲學新思維

——讀《中國新常態》

2015年03月31日13:4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開啟了實現我國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新時期,開創了轉型升級期的中國新常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新常態,既不同於以往,又相對穩定,是一種帶有趨勢性、不可逆性的發展態勢。

我是研究哲學的。哲學要敏銳捕捉時代精神和時代特征。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適應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這一概念時,我試圖從哲學上解讀這一新概念所蘊含的新內涵及其深遠意義。近日,當我手裡捧著徐偉新教授的《中國新常態》(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時,頓感眼亮和心動,頓時放下手頭工作,全神貫注且一口氣讀了起來,還做下了讀書筆記和領悟心得。

第一,本書揭示出了我國面臨的一個新時期—“中國整體轉型升級期。”這實際上涉及到實踐新形態問題。隻有說清實踐新形態,才能形成理論新形態。 對當今我國所處的時代究竟如何概括提升?這確實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從本書內容看,意在強調是一個“整體轉型升級期”。本書深入闡釋了全面深化改革、經濟發展、民主政治和全面依法治國、文化建設、民生和社會治理、生態文明建設、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對外戰略、全面從嚴治黨等方面的新定位、新起點、新航程、新走向、新特征、新變化、新效果、新形態和新篇章,從理論和實踐上對走向新常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了全方位多視角解讀,為我們理解新常態、迎接新常態、適應新常態、應對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提供了新啟迪。受此啟發,我們可否這樣理解:在奮斗目標上,我們正在由實現“總體小康”走向實現“新三步走”戰略﹔在生產力上,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在生產關系上,由“收入差距過大”走向“分配正義”﹔在國家權力上,由“國家主導”走向“國家治理”﹔在意識形態上,由“以打破思想僵化、解放思想為導向的意識形態”走向“以解決思想分化、尋求最大公約數為導向的意識形態”﹔在改革上,由“基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改革”走向“基於公平正義的改革”﹔在經濟上,由“粗放的高速經濟增長”走向“經濟發展新常態”﹔在文化上,由“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在社會上,由“多元博弈、矛盾多發”走向“攻堅克難、建構秩序”﹔在黨的建設上,由“對黨自身的憂患”走向“全面使黨自身硬”﹔在外交上,由“回應問題導向”走向“掌握話語權導向”等。

第二,本書全面深入且前瞻性地為我們揭示和概括出了中國新常態的全新圖景和整體框架,全方位解讀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常態,使我們對中國“新”常態有一個全面全新全景式的理論認知。本書把中國新常態置於中國整體轉型升級期自覺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大的時代背景中來思考和把握。它所講的“中國新常態”,超越了今天人們所側重的經濟領域,且從學理上去深入把握具有超出經濟發展的更全面、更深刻意涵,認為中國新常態就是基於現代新理念新規則而正在建立起來的常久持續穩定的新秩序、新態勢和新狀態。我深深贊賞這種理論自覺和理性認知。這一下子就打開了我們的眼界和視域,使我們深入到了“中國新常態”的所謂“新”的語境和境域,真正把握到了中國新常態的精神實質﹔也使我們認識到當今中國正處在“表達訴求—矛盾多發—攻堅克難—治理現代—建構秩序—民族復興—力量博弈”的歷史新階段。本書之全面,在於全方位全領域揭示了中國新常態﹔之深入,在於注重對中國新常態的哲學分析,揭示其更為引申更為深遠的內涵﹔之前瞻,在於它領先於我國理論界,是全面探討中國新常態的第一本力作。

第三,本書力求為我們揭示中國新常態所蘊含的哲學新思維。當今,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不斷走向新常態的中國。把握新常態,需要新思維。本書具有敏銳的問題意識和把握時代發展脈搏的哲學功力,力求揭示出中國新常態所蘊含的哲學新思維,如歷史邏輯與理論邏輯相統一、歷史尺度與價值尺度相統一、義與利相統一﹔如注重整體性思維、辯証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綠色思維、底線思維等。

新時期,新常態,新思維,值得深閱讀。

(作者為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兼哲學部主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趙晶、朱書緣)
相關專題
· 韓慶祥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