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中國包容性發展已取得輝煌成就

蔡昉:包容性發展延續中國奇跡

2015年01月30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國共產黨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國的成立已經說明了﹔中國共產黨人能不能搞建設搞發展,改革開放的推進也已經說明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其奧秘究竟在哪裡?本版圍繞“中國經濟為什麼行”這個話題刊發一組文章,從黨的領導、包容性發展、對外開放、市場機制和政府作用等角度進行分析。

——編者

從1978年到2013年,我國經濟走過了不平凡的35年。35年,按照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的平均預期壽命算,相當於一個人半生的時間。在這期間,我國實現了年均9.8%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人均GDP實際增長17倍多,超過歷史上任何國家增長最快時期一代人經歷過的生活水平改善幅度。例如,發達國家歷史上經濟增長最快的時期,平均來說,一個人終其一生實現的生活水平改善程度,英國隻有56%,美國大約為1倍,日本也僅為10倍。難怪美國經濟學家薩默斯感慨道:300年之后的歷史學家,一定不會忘記大書特書這一前所未有的中國奇跡。

國內外學者紛紛探討中國奇跡之謎,找出這樣那樣的因素,用以解釋中國奇跡。如果用更為概括的方式,那麼可以說,中國經濟奇跡來自改革開放創造的包容性發展。誠然,目前我國城鄉居民在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務享有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若按照世界銀行有關標准,還有2億左右貧困人口,所以還不能說做到了社會全體成員均等地從經濟增長中獲益。但總體而言,我國在經濟增長方面取得的成功,的確是包容性發展的結果。

人口眾多是我國最大的國情,人力資源豐富也是我國最大的優勢。我國的改革從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就是著眼於解放勞動力,從而極大提高了勞動積極性和資源配置效率。從“以糧為綱”到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從“離土不離鄉”到進城務工經商,及至從民工潮到民工荒,正是依靠這種人民群眾全面參與改革開放的模式,經濟增長和收入提高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根據定量分析,非農產業就業比重從1978年的29%提高到2013年的78%。35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的84%可以歸結於這種參與或包容水平的提高,包括勞動力增長、人力資本積累、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的資源重新配置、人口撫養比下降帶來的高儲蓄率以及勞動力豐富延緩資本報酬遞減等。

進入“十二五”時期以來,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入中高速的新常態。如何通過改革獲得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新紅利,包容性發展的“中國故事”仍然具有重要啟示意義。例如,在選擇改革的重點突破領域時,隻有圍繞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破除抑制市場主體活力和要素優化配置的障礙,才能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因此,更加充分的就業、更加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以及更具分享性的收入增長,既是人民群眾的期待,也是改革的重點。

人力資源仍將是我國未來發展的最大優勢。對潛在的改革紅利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在相關領域推進改革,可以獲得顯著的制度紅利。如戶籍制度改革、教育和培訓體制改革、漸進提高退休年齡的改革以及生育政策逐步調整等。這些改革如能及時或以適當的節奏推進,在2030年之前可以把GDP年均增長速度提高1個百分點,在2030年之后則可以把GDP年均增長速度提高1.7個百分點。僅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例。目前已有1.7億農民工穩定地在城鎮就業和居住,還有約1億農民工在本鄉鎮從事非農就業。他們一旦獲得城鎮戶口和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就不會因經濟波動而周期性返鄉,也不會因家庭原因而退出城鎮勞動力市場,非農產業的勞動力供給將更加充分。這種更具包容性的新型城鎮化將繼續吸引農村勞動力轉移,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經濟增長增添新動力。而充分且穩定的就業、不斷提高的收入和均等享受的社會保障,將進一步釋放居民消費潛力,促進需求結構更加平衡,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可見,堅持把包容性貫穿在改革和發展中,就可以讓中國經濟奇跡不斷延續。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30日 07 版)

(責編:萬鵬、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