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李君如:構建中國國際話語需處理好五大關系

李君如

2015年01月19日08:16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構建中國國際話語需處理好五大關系

近年來,“中國夢”在中國產生了強烈反響,也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這種關注,有贊賞也有疑慮,有肯定也有擔憂。因此,無論在中國夢的思想傳播中,還是在追求中國夢的現實實踐中,都要思考、研究和探索構建中國的國際話語體系。

講好中國夢,構建中國國際話語體系,是求之能成、知而行之的話語創新之舉。國際交流的實踐告訴我們,要構建能夠自信地同世界打交道的中國國際話語體系,必須認真處理好以下五大關系:

一是中國話語與世界認同的關系。建構中國的國際話語體系,不是要自說自話,自娛自樂,而要讓人了解中國、讀懂中國、認同中國。我們講要增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國,就要讓人家認同我們。沒有文化認同,就沒有影響力,就無所謂軟實力。而要贏得文化認同,就要注意不同文化的共同點。

二是中國故事與中國問題的關系。實踐証明,建構中國國際話語體系,從講中國故事開始,才能讓更多的人聽明白、聽進去。這是符合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認識規律的。離開感性講理性,隻能陷入空洞的說教﹔聯系感性講理性,才能打動人感動人。但是,講故事有兩種講法,一種是不顧聽眾需求地講,一種是針對聽眾的問題講。隻有后一種講法,才能收到講故事的成效。因此,在指導思想上要明確講故事是要幫人解疑釋惑,講故事要有問題意識。

三是中國歷史與中國人世界觀的關系。講中國故事,必定會談及中國歷史。歷史是過去的事實,最有說服力﹔歷史有厚重感,最有震撼力﹔歷史有故事,最有感染力。建構中國的國際話語體系,要努力開掘中國歷史這座富礦。但光講歷史還不能完全讓人理解中國人處理國內外重大問題的立場、觀點和做法,這就需要我們在講歷史時有意地滲透中國人的世界觀。比如我們最喜歡講的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的民族復興歷史,在講這樣涉及外國歷史的中國歷史時,為避免誤解,有必要在講歷史時闡明中國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為貴”等中國世界觀。這樣,才能講明白中華民族追求的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不是復仇夢,不是霸權夢,而是和世界人民的夢想相通的和平發展之夢。

四是中國文化與文明對話的關系。話語是一種文化現象。建構中國的國際話語體系,實質上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而又獨具魅力的文化。我們同時又知道,各國文化是有差異的。建構我們的國際話語體系,不是要搞“文明沖突”,而是要促進文明對話。事實上,建構中國的國際話語體系也隻有在文明對話中才能被建構。

五是中國語言與外文翻譯的關系。這是一項技術性的對應關系,但在中國的國際話語體系建構時不容忽視,非常重要。

(作者為中央黨校原副校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 李君如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