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顏曉峰:人民是檢驗治理效果的根本標准

2014年06月10日08:08   來源:寧波日報

原標題:人民是檢驗治理效果的根本標准

  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將推動作風進一步轉變、黨群干群關系進一步密切,同時將推動社會治理水平進一步提高。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說的是人從水中能看到自己的形象,觀察人民就能知道治理得好不好。”這是堅持用唯物史觀指導國家治理的科學結論,也是人民群眾歷史作用在國家治理實踐中的深刻反映。深入學習領會這一思想觀點,對於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價值觀,增強人民群眾既是治理實踐主體又是治理評價主體的重要地位,保証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與人民幸福增長的進程相統一,具有重要意義。

  一、人民標准確立了治理為了誰、依靠誰、服務誰的價值准則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三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述了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重大戰略思想,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明了前進方向。國家治理是國家的基本職能,是社會運行的重要機制,也是民族興衰存亡的關鍵因素。因此,國家治理是否得法、是否有效、是否合理,關系到國家的制度績效、發展態勢和長治久安。國家治理作為治國理政的主體活動,必然會產生各種效果、形成不同評價,這就提出了檢驗治理效果的標准問題,什麼是治理對與不對、好與不好、利與不利的標准,用什麼價值准則來衡量一定時期內國家、執政黨、政府、地區的治理效果。有了公認的治理檢驗標准,就有了評價治理的客觀標准﹔有了正確的檢驗標准,就能保証治理的正確方向。

  國家治理是一個多主體、多層次、多領域、多功能、多價值的系統工程,檢驗國家治理的實踐效果必然也是一個多重標准並存、多種標准兼容的系統評價。比如,可以用經濟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益來檢驗,用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民族和諧的狀況來檢驗。這些標准實際上是密切相關的,每個標准都是其他標准的條件。國家治理的效果影響關聯最大、利害相關最緊的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國家治理最大量、最實際、最直接的感受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評價治理是非得失,最有發言權的是廣大人民群眾。因此,在各種標准中,根本的標准是人民標准,最終還是要以人民群眾的滿意、認同和支持為標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實踐主體,國家治理的實踐標准最重要的是人民群眾標准。生產力增長給人民群眾帶來的實惠,群眾心裡很清楚。可以說,得人心者則是成功的治理,失人心者則是失敗的治理。從治理的本質看,治理的本質是國家與人民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保障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國家治理體系的構建要有利於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努力,由民所賦的治理權力要接受人民的監督,治理體系、治理效能的評價要由人民作出判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同樣我們可以說,中國治理歸根到底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治理,國家治理的人民標准就是治理為了人民、治理依靠人民、治理服務人民。

  改革開放以來,實踐標准的確立推動了改革開放的興起,生產力標准的確立推動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三個有利於”標准的確立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開創。今天,確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人民標准,必將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人民利益的保障和增長。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正是人民標准的充分表達。因為全面深化改革就要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如果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甚至導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在一些領導心目中,治理只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管制、管控、管理,而沒有看到現代治理是人民參與治理的廣度在延伸、深度在拓展的過程。人民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共同負起治理責任,是人民利益在治理體系中的有效維護。

  二、人民標准貫通於國家治理的各領域和全過程

  人民標准既是多種治理標准的根本標准,也是多項治理活動的根本標准。確立國家治理的人民標准,一是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的改革任務,都要有利於鞏固人民主體地位。全面深化改革是完善制度、推進治理的有機統一,制度為本、治理為用,治理是制度的實踐和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決定了我國國家治理的本質。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求我們的國家治理是增強人民主體地位的治理,通過改善治理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完善治理體系,根本目的是如何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提升治理能力,關鍵在於提升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能力。恩格斯曾設想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社會的每一成員不僅有可能參加社會財富的生產,而且有可能參加社會財富的分配和管理”,實際上就是揭示了社會主義治理的本質,是從人民作為生產主體到人民作為分配和管理主體的治理轉變。

  二是推進治理現代化的總體成效,都要立足於保障人民利益增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同時也是人民群眾收入和財產穩步增加、各項權利和利益逐步拓展的過程。治理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日益重要。治理現代化的根本價值取向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價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服從服務於人民利益的價值取向。我們講實現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這“三化”並不只是技術標准,而且是價值標准、人文標准,人民利益始終是貫通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的靈魂。例如,堅持決策程序、司法程序,一個重要功能就是防止權力越位越線,損害群眾權益。我們講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這“三更”並不只是制度體系的外部特征,而且是制度體系的內在要求。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都是對人民利益而言的,維護人民利益要減少制度盲區、防止朝令夕改、扭轉制度失效。

  三是各個領域的建設和治理,都要著眼於滿足人民願望要求。國家治理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國家制度,這些基本領域都屬於國家治理的范圍。各領域的建設和治理,都有其直接目的,如生態治理就是要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但還有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13億人民生活在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每個時期國家治理的重點,根據都是人民群眾的強烈願望和要求。黨的十八大后,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首先抓住作風問題進行政黨治理,是由於“四風”是當前群眾深惡痛絕、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治國先治黨、治黨先治官、治官先治風。“四風”不治,何以為民?何以治國?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得民心、合民意,有效增強了黨的影響力和信服力。

  四是各級政府和領導的治理政績,都要得到人民高度認可。追求政績,無可厚非,但“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官清正,豐碑永存。焦裕祿治縣,“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他離開蘭考人民50年了,卻是蘭考乃至全國人民始終難以忘懷的一位好黨員、好官員。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縣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動情地吟誦了他寫於20多年前的《念奴嬌·追思焦裕祿》。“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表達了人民呼喚焦裕祿、群眾期盼好官員的深厚情結,揭示了官員得到百姓愛戴、領導贏得群眾尊重的根本原因。百姓愛好官、好官愛百姓,是不變的定律。

  三、堅持好落實好國家治理的人民標准

  牢固樹立人民標准的治理觀。治理觀是關於治理基本問題的理念,包括治理目標、治理本質、治理內涵、治理方式、治理標准等根本性問題。治理觀是治理的“總開關”,是指導治理的基本依據和原則。治理標准屬於治理觀,有什麼樣的治理觀,以什麼樣的價值觀主導治理,就有什麼樣的治理標准。我們黨所推進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的治理實踐,可以稱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因此,我們的治理觀總的來講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觀。牢固樹立人民標准的治理觀,從根本上說就是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人民的主義,人民利益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人民標准也無可置疑地成為中國治理的根本標准。牢固樹立治理的人民標准,也就解決好了治理的政績觀,評價各級政府和領導的治理政績,不是看形象工程的大小多少,而是看人民利益的增長程度,看廣大群眾的滿意程度。

  以人民標准為主線統籌治理現代化標准系統。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由一系列制度、規范、指標構成,是一個標准系統。這些標准系統,有著不同層級和角度,但有著一個貫通全部標准的總標准,這就是人民標准﹔有著一條統領各項標准的主線,這就是人民標准主線。當前,社會上還存在大量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對社會不公問題反映越來越強烈。黨中央全面審視和科學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態勢,認為這個問題不抓緊解決,不僅會影響人民群眾對改革開放的信心,而且會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因此,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推進治理公平,就是堅持人民標准的必然要求。

  努力推進人民標准從價值觀念、制度規定到治理實踐的轉化。怎樣更加充分有效地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防止制度懸置、難以落地,一直是我們黨長期探索解決的重大課題。十八大以來,這一思考探索集中體現在從制度自覺到治理自覺,從制度功能到治理效能,從制度優勢到治理轉化上。堅持好落實好人民標准,同樣也要保証人民利益不僅在價值觀念上、制度規定上體現出來,而且要在治理實踐上體現出來。隻有在治理實踐上落實落地,人民利益才能真正保障落實。一些領導嘴上也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政策制定中也沒有違背人民利益,但在實際執行中,卻是不惜損害群眾利益為自己謀取私利,不惜揮霍國家財富供自己奢靡享樂。這就表明,樹立人民標准重在實踐,重在轉化,重在堅守。

  切實解決好關系人民利益的各種問題。治理為了人民、服務人民,就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治理權力要用於維護人民各項權益,治理資源要投向人民幸福指數的增加,治理推進要著眼解決群眾的各種困難。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賦予農民對承包地佔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佔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消除城鄉、行業、身份、性別等一切影響平等就業的制度障礙和就業歧視,保護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健全殘疾人權益保障、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堅定不移推動新疆更好更快發展,同時發展要落實到改善民生上、落實到惠及當地上、落實到增進團結上,讓各族群眾切身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祖國大家庭的溫暖,等等,都表明了黨和國家堅持貫徹治理的人民標准的鮮明取向、得力舉措和扎實行動。

  (作者為國防大學教授、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中國治理道路研究”負責人)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顏曉峰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