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新聞媒體應該帶著“三問”走群眾路線

胡建兵

2014年06月08日15:1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黨的群眾路線的本質,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而宣傳工作服務對象在基層,工作主體是人民,任務落實靠群眾,其核心和實質就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本質上就是群眾工作。因此,新聞媒體隻有准確把握“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深刻內涵,帶著“三問”走群眾路線,才能使我們的新聞工作真正實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

弄清“為了誰”,新聞宣傳才能找准前進的目標方向。近年來,有的記者為了引發所謂的轟動效應,不斷制造奪人眼球的虛假消息。如:近年來報刊上出現的“西瓜注了紅藥水”“某地發現生蛆橘子”“南方香蕉致癌”等虛假新聞,在全國引起恐慌……在這個物欲至上的時代,一些記者不僅放棄了真實這個新聞的生命,而且還為金錢和名氣鋌而走險,這超越了人們對記者的最低容忍度,也越出了記者最起碼的職業道德底線。出現這樣的情況,說到底是記者沒有弄清新聞宣傳“為了誰”的問題。

“為了誰”是黨的理想信念和宗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這是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和歷史使命決定的,也是黨的新聞工作必須堅持的方向,是黨對新聞宣傳工作的基本要求。在我國,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也是新聞傳媒的主人。從根本上說,我國的新聞事業屬於人民。新聞宣傳工作必須把實現人民的願望、滿足人民的需要、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履行職責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對新聞工作者來講,為誰立命、為誰謀利,始終是一個根本性、方向性問題。解決好“為了誰”的問題,關鍵是站穩群眾立場。解決好服務大眾還是服務小眾、服務多數人還是服務少數人的問題,這是新聞工作者著重要解決的大問題。辦媒體就是辦文化,就是辦方向。通俗地講,就是媒體必須搞清楚“辦給誰看、辦給誰聽、為誰而辦”的問題。

新聞媒體應該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開展輿論宣傳。但一些媒體和記者簡單地認為,這個“中心工作”就是把領導的活動報道好、宣傳好,隻要領導滿意就行了。因而,他們重點關注的是黨政機關和領導層,而忽略了基層普通群眾。近年來,南通新聞廣播採取多種措施,將時政新聞與民生新聞融合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強化大眾視野、百姓視角,直面問題、聚焦熱點,多表現平凡人物的精神世界,把鏡頭、話筒對准普通百姓,從群眾關心的角度去報道時政新聞,從會議和領導活動中發掘和解讀到群眾感興趣,急需了解和希望解決的問題。要求記者頭腦裡時刻裝著群眾,把群眾的利益、呼聲和意見挂在心上,並帶著這些問題去參加會議,報道會議,捕捉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共振點”。目前,南通新聞廣播《直播南通》《新聞天下》等主打新聞中,錄音報道佔到了總容量的50%以上,民生新聞佔到了總容量的70%以上,而且錄音報道普通群眾的聲音佔到了80%以上。這些報道不僅扭轉了脫離實際,疏離群眾的局面,並且受到黨政領導和人民群眾的普遍好評。

弄清“依靠誰”,才能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這些年,一些媒體為了爭奪受眾,擴大發行量和收聽收視率,浮於表面,樂此不疲地去獵奇追逐聳人聽聞的消息。有的媒體熱衷於明星的花邊新聞、血淋淋的車禍、打架斗毆、醉酒鬧事、婆媳吵架等等的東西,甚至出現“五條腿的王八”這樣的新聞作為節目頭條的現象。而真正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新聞卻不作深入、系統的挖掘,缺乏對新聞事件、對社會生活的整體關照。乍看起來節目挺熱鬧,實質上沿著新聞娛樂化的方向越陷越深,成了“市儈新聞”。從這一點上來看,說明有些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忘記了“依靠誰”的問題。

“依靠誰”是黨的力量源泉,隻有深深扎根於人民群眾的沃土,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把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作為工作的動力源泉,獲得成就偉大事業的精神力量。黨的執政基礎是廣大人民群眾,新聞宣傳工作的主體同樣是人民群眾。沒有群眾參與的新聞宣傳是沒有效果的宣傳,沒有群眾互動的宣傳是沒有力量的宣傳。群眾是新聞的認識源泉,生動、豐富、具體的新聞原料都來自於群眾,新聞媒體隻有將新聞之根深深扎於人民群眾實踐的土壤之中,才能使新聞之樹常青。同時,人民群眾又是新聞宣傳的接受主體,新聞工作具有宣傳群眾、動員群眾、引導群眾的功能,它是黨聯系群眾的重要的橋梁和紐帶。所以,新聞宣傳工作隻有依靠群眾、尊重群眾、相信群眾,始終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籌劃工作的“第一信號”,把群眾的情緒作為推進工作的“第一考慮”,把群眾的要求作為考量工作的“第一標准”,才能了解群眾,把握群眾脈搏,才能更好地引導群眾。

近年來,南通新聞廣播更多地去關注人民生活、平民生計,報道群眾的身邊事,反映群眾的喜怒哀樂,靠高質量的新聞贏得受眾。開辦一批人民群眾喜愛的節目和專欄:如《政風行風熱線》《民情直通車》《記者追蹤》《社區廣播》《我在現場》《聽聲音》《追焦點》等,通過老百姓提供報道線索,記者深入採訪,追蹤報道。使一大批久拖不決的老大難問題得到了解決。實踐証明,隻有依靠群眾,我們的新聞宣傳就有源頭活水。同樣,如果新聞宣傳脫離了群眾,媒體也就變得死水一潭,了無生機。

弄清“我是誰”,才能把握自己的正確定位。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明確“為了誰”、搞清“依靠誰”,歸根到底是要明白“我是誰”。一度時期,網上對記者有這樣的負面評價:“記者跟妓女沒有什麼不同,甚至還要不堪。妓女是為了生活或者說愛慕虛榮去出賣自己的肉體,而記者則是為了同樣的目的去賣,並且賣的還是靈魂”。事實上,確實一些記者熱衷於趕場子、抄材料、拿紅包,收賄賂、發有償新聞。還有的記者不遵守新聞紀律,我行我素。他們認為,在人人都是都是記者的時代,“我”完全可以以我為中心,自言自語、自我宣泄。這充分反映出,記者沒有弄清楚“我是誰”的問題。

“我是誰”是對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的把握和定位。我們黨與人民群眾長期同甘共苦、患難與共,有許多形象生動的比喻,像舟和水、魚和水,像公仆和主人、學生和老師等等。這些都強調的是群眾的地位和作用。同樣,記者和人民群眾也是“舟和水、魚和水,公仆和主人、學生和老師”的關系。新聞記者隻有在思想上認清自己是“人民公仆”,忠誠做“人民公仆”,才能始終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才能自覺自願地深入群眾,心甘情願地服務群眾,同群眾打成一片,真正成為群眾的貼心人。

認清自己、定位自己,不僅僅是媒體責任,更是每個新聞從業者的必選。近年來,南通新聞廣播堅持“走轉改”,記者堅持到一線汲取營養,向群眾學習,用心走基層、用情轉作風、用功改文風。通過進農村、進社區、進車間,入工地與廣大基層干部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切實增進對國情、省情、市情的了解,傾聽和反映群眾的願望,對調研中發現的重大問題和典型事例及時開展新聞行動。如:蘇中農副產品交易中心批發的藕和香芋,添加了增白劑。記者在該市場連續蹲點一個多月,獲取了第一手材料,對於有關部門的監管缺失和推萎扯皮,記者採訪了國家有關部門,以充分的事實依據促使市監管部門採取行動。南通市食安辦分別向省食安辦和省衛生廳做出了書面請示,就食品安全標准的制定、解釋等召集專家進行專題研究。市食安辦還下發文件,要求各個縣市區近期對市場進行一次全面的執法檢查,拉網式排查各批發市場的農產品添加行為。這組報道一共8篇,報道“以情換情,以心換心”,拉近了新聞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是踐行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首先需要回答的重大而現實問題。新聞媒體隻有帶著“三問”走群眾路線,才能充分發揮“喉舌”功能,才能從一切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的實際出發,與時俱進,不斷改進新聞宣傳工作方式和方法,使我們的新聞工作讓黨和人民都滿意,新聞宣傳工作才能有成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謝磊、趙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