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

葉小文:化解市場經濟道德悖論的利器

2014年04月11日08: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發展市場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必然強化市場經濟主體的利益意識、自主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精神,促進其個性、能力和素質全面發展,並形成與之相適應的道德品格,諸如包容、誠信、守時、互利等。這無疑是巨大的進步。但毋庸諱言,市場經濟的自發運行也可能導致道德失范。

市場經濟有兩個基點:每一個經濟主體都追求利潤最大化,每一個現實個體都追求利益最大化。這兩個最大化在一定意義上形成了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動力,形成了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競爭格局。但從另一個角度說,它又可能成為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阻力:如果放任這兩個最大化,不進行適當的監管包括道德規范,就必然導致互相欺詐、物欲橫流,市場經濟的秩序就無法維持。

由此看來,市場經濟的自發運行存在一種道德悖論: 既排斥道德又需要道德。一方面,資本追逐利潤最大化、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可能導致拜金主義、極端利己主義等非道德現象﹔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必然要求人們遵守市場規則、進行道德自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社會公平正義、人們的道德素質普遍提高。在實踐中我們也看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快速發展,與此同時,由於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原因,一些經濟主體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部分社會成員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扭曲,出現了坑蒙拐騙、制售假冒偽劣產品、權錢交易等種種丑惡現象。可見,化解市場經濟自發運行的道德悖論,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乃至整個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的一個緊要課題。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傳統的偉大民族,在走向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有沒有辦法化解這個悖論?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這段論述使我們眼前一亮:化解市場經濟自發運行的道德悖論,不妨在市場經濟發展中激活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

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哪裡?在傳統文化裡。但傳統文化、傳統道德過去沒有、現在也不能把我們帶進現代化。就此,習近平同志又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持續不斷地努力。當前,可著力研究和解決三個問題。

一是如何處理好利與義的關系。針對近利遠親、見利忘義、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等道德失范現象,從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中找回和強化道德約束與道德自律,增強中華民族在現代化浪潮中強身壯體的抗體,增強人們在各種物質誘惑面前的免疫機能,促使人們做到見利思義、義利並舉、先義后利。

二是如何處理好權與錢的關系。我國有推崇君子人格的傳統。諸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諄諄告誡,修齊治平、治國安民的政治理想,“載舟覆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精神境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百姓情懷等,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君子之德”,與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共產主義前赴后繼的遠大理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相契相合。黨的各級干部不妨從傳統的“君子之德”中汲取豐富營養,念好權力運行的“緊箍咒”,獲得精神鼓舞的正能量,培養浩然正氣。

三是如何處理好法治與德治的關系。在我國歷史上,很多有識之士主張“儒法並用”“德刑相輔”。治理國家和社會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黨提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古人這方面的治理思想與經驗。以德治國,包括以道德的力量規范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之一,應認真繼承並使之轉化為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文化軟實力。

(作者為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11日 07 版)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