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超過經濟承受能力的所謂“高福利”,將來也不應該是我們的選項

景天魁:從中外國情看福利模式的新選擇

2013年11月04日08:48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從中外國情看福利模式的新選擇

建設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有活力的福利社會。

我國民生建設的目標是要建設什麼樣的社會,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從社會發展的一般趨勢看,從發達國家的普遍經驗看,我認為,現在還找不到比“福利社會”更恰當的概念。但必須明確,我們所要建設的“福利社會”是“中國特色福利社會”,是一種制度創新、體制創新、理論創新,是立足於我國國情、依據中國經驗、遵循中國道路進行的福利模式新選擇,不應該也用不著照搬西方國家的福利模式。

首先,西方發達國家在世界上首先創造了“福利國家”模式,后來者需要學習和借鑒,甚至希望模仿先行者成功的經驗,這也是很自然的,但問題是福利模式與經濟發展模式、技術發展模式、生態和環境保護模式等等有所不同。雖然那些領域也很復雜,影響因素也很多,但比較而言,福利問題除了受到各種客觀外在因素影響外,更多地受到主觀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的影響。

一個好的福利模式應該是最適合它所面對的人的特點的模式。我們講以人為本,在福利問題上尤其要重視人的感受。比方說,同樣是勞動,如果是強迫勞動,會感到很痛苦﹔如果是自願的享受型的勞動,即便是累得大汗淋漓,也感到很愉悅。我們在當前階段所關注的福利還主要是生活保障、看病、上學之類的基本需求,將來這些需求都不成問題了,人們就會更在乎自身價值的實現、自我才能的展現、自身意願的滿足、生活環境的賞心悅目,所謂“天人合一”的那種境界。也許到那時,所謂社會福利的真正要義、豐富內涵才能充分展現出來——福利模式是人的一種滿意的和理想的存在方式和生活狀態——在這種模式下,人們感到安全、感到愜意、感到振奮、感到幸福,能夠體驗到生命的價值、生活的意義、社會的可意。打個比方,選擇經濟的、技術的、生態的模式,好比是選擇火車一類的公共交通工具,隻要是安全、快速、好用、舒適就可以了﹔而選擇福利模式好比是選擇衣服、鞋帽,還必須合身、合意。這是從福利模式的特性而言的,是首先要考慮的。

其次,從實踐效果看,發達國家的福利模式,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嚴重的缺陷。它們經過長期的探索,特別是吸取了最近幾十年的經驗教訓,紛紛都在進行艱巨的福利改革。人家自己都在改革,我們何必去照搬呢?我們即使要學習,也要有分析地學、歷史地學,看到它們的昨天、今天和未來的趨勢。

福利國家模式原來標榜的就是高稅收、高福利,但其實這是表現,不是制度的實質。實質是責任單一化、機制剛性化。正是由於制度機制的缺陷,致使高稅收、高福利帶來了高負債率、高失業率。現在看來已經出了很大的問題,主要是南歐的一些國家危機比較嚴重。這就警示我們,將來我們的人均收入水平較高了,是不是要照搬歐洲現在的高福利制度呢?也不行。我們要想辦法讓我們的福利制度既能夠普惠,體現公平,又能夠保持社會發展的活力。這兩個方面,我們要兼得,不能光提高福利,把經濟負擔搞得很大,許多人沒有很高的就業積極性。所以習近平同志說的一句話非常關鍵:“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的。”只是對於沒有勞動能力的人,主要是兒童、老人、殘疾人等,社會才免費提供福利。這些福利的來源也隻能是勞動的人們創造的。因此,我們不能夠脫離開勞動的創造,脫離開經濟的發展,空談福利。超過經濟承受能力的所謂“高福利”將來也不是我們的選項。

其三,從發展階段看,發達國家早已經完成了工業化,進入后工業化階段,而我們還處於工業化的中后期、城市化的中期階段。對我們來說,發展是第一要務。即使是發達國家那些最成功的福利經驗,最普遍的福利共識,因為我們與它們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是否適合於我們,也需要審視。更何況,盡管它們在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發展階段加快發展社會福利是正確的,但它們從一開始就埋下了體制機制上難以消除的禍根——責任單一化、機制剛性化。如果我們不及時吸取教訓,從我國發展極不平衡、低端勞動力佔比偏大的國情看,更容易形成政府背不動的公共債務,更難於應對龐大得多的失業群體。

這裡面有很多道理,我們必須要講清楚。我們現在號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那指的是經濟總量,但是,對於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來說,總量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得看人均。因為養老是每一個人的事情,上學也是每一個人的事情,得病是發生在個人的身上,不是一個總量的問題。我們國家經濟總量很大,但是人均水平還很低,對於社會福利的發展來說,最大的制約因素是人均發展水平不是總量。

我國的最大優勢是人力資源豐富,但這個優勢最容易轉變為最大劣勢。促成這個轉變的重要因素就是福利水平太高,會造成就業欲望下降。像希臘現在的失業率那麼高,許多人不願意去就業了。我們國家無論如何不能出現這個情況,我們沒有“歐盟”,沒有人能救我們。我們必須要把就業放在優先的戰略地位,大家都勤奮工作,創造財富,那麼,全國人民的日子才好過。如果隻有一部分人創造財富,一部分人光享受,不想干活了,不想吃苦了,哪怕這部分人佔的比例不大,人數也會因我們人口基數大而形成龐大的“依賴族”,整個國家發展的可持續性就難以保持。

誠然,我國現在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水平總體上說還比較低,不會產生嚴重的福利依賴。但不能由此認為,現在提出防范產生福利依賴問題就是無的放矢。我們必須在加快推進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建設的同時,在制度還沒有定型,還具有改革余地的時候,搞好制度機制設計,防范重蹈歐洲高債務率、高失業率的覆轍,決不能等問題都很嚴重了,甚至陷於危機了,再來改革,那個代價就太大了。那就等於白白浪費了歷史給后來者留下的吸取教訓的機會。如果說先行者犯錯誤是難以避免的,那麼,后來者重蹈覆轍就是難以原諒的了。為此,我們必須從中國國情和我們的發展需要出發,這其實是在以往的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自覺堅持的。我們在制度設計方面有很多探索和創新,有我們自己的優點,為形成中國特色福利社會概念已經准備了一定的實踐基礎。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相關專題
· 景天魁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